吾尊百科网

景颇族

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景颇族居住的山区,草木青葱,森林密布。景颇一词本意是“人”,是这一民族的自称。景颇族中有景颇、高日、蒙友、载佤、浪峨、布拉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颇和载佤两种方言。据本民族历史传说,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于青藏高原,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到十七世纪以后才逐步定居在缅甸北部和德宏等地。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人口数为132143。主要使用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也使用缅语支的载瓦语。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文。经济以山区农业为主,普遍信仰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繁多,此外有部分群众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景颇族  根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景颇族先民最早生活在康藏高原南部,后来南迁到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这个地区,汉代属永昌郡,唐代属云南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管辖。这一地区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继南诏、大理政权之后,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寻传地区属于云南行省管辖。后来景颇族各部逐渐形成茶山、里麻两个大的部落关盟,产生了山官。社会开始分化为最初的三个等级:官种、百姓和奴隶。十五世纪初,明朝在这里推行土司制度,设立了里麻、茶山两个长官司,任命景颇族山官为长官,颁发了铜印和金字红牌。茶山长官司先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后属永昌卫,继改属腾冲府管辖;里麻司直属于云南都司。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所设置的有关府州县管辖。十六世纪以后,大量景颇族移居到德宏地区。   景颇族人以骁勇彪悍、顽强刚毅著称。他们十分重视本民族的团结。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篾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   景颇族有单方面姑表舅优先婚的习俗。舅家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家的称媳,相反,姑家的女儿绝不能嫁给舅家的儿子,这就是景颇人说的“血不倒流”。这就形成了景颇族社会的中的“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关系,“姑爷种”姓氏的男子可以娶“丈人种”姓氏任何一家的女子。这种婚姻关系一般要三个姓氏才能联结成环状婚姻系统,但实际上景颇族的婚姻关系是广泛的,一个姓氏可与三五个其他姓氏结成“姑爷种”或“丈夫种”的关系,到了近代,只要排除同姓即可通婚。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夕,景颇族社会已发展到农村公社趋于解体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在保留了较多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同时,出现了阶级分化。景颇族既受中原封建王朝所委封的傣族封建领主——土司的统治,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政治制度——山官制。前者的统治通常是通过后者实现的,因而山官制是解放前大多数景颇族地区的主要政治制度。每一个山官辖区就是一个农村公社,山官对外代表本辖区,对内是生产、习惯法、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领导者;山官职位须按幼子继承制的原则世袭;辖区之晦,各村寨都有头人,协助山官管理事务,山官享有一定的特权。近代部分地区废除了山官制度,实行了民主选举头人的新制度。 景颇姑娘  景颇族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的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早期,土地实行村社公在制,主要耕作旱地农业,为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在水田农业出现以后的近百年里,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出现了剩余劳动,产生了水田的租佃、典当、抵押和买卖等剥削关系,从而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起来,出现了新的阶级分化,80 %以上的贫苦农民都无田少地、缺乏耕牛和农具,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压迫和剥削,广大景颇族劳动人民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颇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景颇族代表参加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景颇族干部参加了自治州领导工作,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各地区已建立了发电、灌溉、碾米、榨油、磨面等中小型工厂企业。景颇族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工人、技术员和大学生。由于下坝生产,水田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粮食有了较大增产。公路、驿道已将山区和坝区连成一片,不少村寨装上了电灯、电话。许多景颇族家庭住上了崭新的瓦房,购置了收音机。山区普遍办起了小学,各县都有了中学,中央和地方民族学院培养了一批批景颇族干部和技术人才,各地还办起了卫生院、卫生所,建立了卫生员制度。各种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根除,人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贫穷落后的景颇山已出现初步繁荣兴旺的景象。

文化艺术

  景颇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文学艺术,有创世纪、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丰富的口头文学作品,并与音乐相结合,又说又唱,词曲优美动听。乐器有木鼓、牛角号、笛子、箫、口弦以及以外族传入的硭、锣、钹、象脚鼓、小三弦。景颇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多为集体舞,反映生活、生产、战争、祭祀等活动。有的是千人以上载歌载舞,伴以雄浑的木鼓声,舞步均匀,节奏鲜明,声势豪壮、山谷应声,表现了群舞的高度水平。绘画大多与原始宗教相结合,雕刻有较简单的圆雕和竹木雕。各种棉毛织品图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各种银饰物构形、花纹均达到较高水平。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

·景颇族服饰

   景颇族的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腰间围上藤圈,表示她们是龙女的化身。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篾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 

·景颇族建筑

  景颇人的村寨大部分都是固定的,房屋的样式依入口和房内的过道的位置不同而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样式,整栋房屋为竹木结构,木头的房屋框架用树杈支承,以藤条绑扎,房顶以山茅草覆盖,墙面和地面均为竹子编织或剖开而成,已很少见;另一种是景颇样式与汉族样式的混合,在房屋的前面有一敞开的小门廊,由此进屋后左右两边各有一二房间,侧面的房间有门通外面;在一些与傣族毗邻地区的景颇族也采用傣族的房屋样式。无论那种样式结构,长方形的房屋都建得高出地面一米左右,以防潮湿,故统称矮脚竹楼。

风俗习惯

  景颇族的婚姻形式为一夫一妻制。但山官和富裕户也有一夫多妻的。在家中,父亲是家长。有女无子时可招赘,但赘婿不改其姓;无子嗣时可收养子,权利义务与亲生子一样;对财产实行不严格的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在现行的一夫一妻制婚烟中,基本上仍必须遵循传统的单向姑舅表婚的原则,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女子,但舅家里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流行转房制和妻死丈夫续娶妻姊妹的习俗。还实行等级婚姻,即官家与官家通婚,百姓与百姓通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结婚由父母包办,聘礼很重,常发生抢婚的现象。   景颇族没有成文法,社会秩序靠传统的习惯法——“通德拉”来维持。习惯法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常常与宗教迷信相结合。一般不轻易判处死刑,但杀人者必须赔偿命金。一般案件对输理者均罚以赔偿实物的几倍至十倍。案件无法调查判明时就采取神判。常用的神判方式有赌咒、鸡蛋卦、斗田螺、煮米、捞开水、闷水等。随着阶级分化,习惯法已逐渐遭到破坏,而且被山官和头人利用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丧葬除凶死者火葬、幼殇者天葬以外,正常死亡者均行土葬。   景颇族的服饰,男子喜裹白或黑包头,着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外出佩长刀,背挎包.妇女一般着黑色短上衣和枣红自织羊毛花围裙,戴黑红色藤制腰箍和腿箍,裹毛织护腿,并佩戴各种银饰物。但建国之前贫苦农民衣着简陋,多着单衣向火过冬,男女均赤足。   多数地区群众以大米为主食,少数地区的以食玉米为主。过去仅以芭蕉叶包饭,平均分配,以手抓食。主要饮料是山泉和水酒。杀牛祭鬼时,牛肉全寨人分食。猎物见者有份。对客人均热情招待饭食。景颇人喜嚼沙枝(一种用草烟、芦子、熟石灰等配成的嚼料),见面互赠沙枝是传统的礼节之一。   住房为竹木结构的茅屋,只有个别地方少数山官头人住瓦房。茅屋呈长方形,屋顶为双斜面。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底层圈养家畜家禽。门从两头开,前门供客人进出,埋鬼桩、拴牛马,后门禁止外人出入,更不允许穿室而过。屋内每间设一火糖,四周铺篾席,晚间即席地而寝。房屋通常七、八年重建一次,建房时全寨换工互助,数日即成,并举行隆重的新房落成仪式。

·景颇族礼仪及禁忌

  到了景颇族地区,骑马入村过寨,到了景颇族山寨外,要下马步行。进入景颇族山寨,不能为了表示你的友好而去摸景颇族人的头,也不能从后面拍景颇人的肩膀,因这些行为会被认为是欺人的行为。进入景颇族人家,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就坐,不得久立不坐,不得东张西望,更不能到处乱闯。主人家的卧室是不准外人进入的。客人就坐后不能跷二郎腿,妇女不能托着下巴而坐,因托下巴坐是表示哀悼。屋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坐主人的座位“恩通”。   景颇族喜欢从山上采些阔叶回来当碗碟,但在饮食中,叶子千万不能倒着用,否则将被当做分人遭怒视。在景颇族人家,不能随便敲响碗筷。吃饭喝水不能发出响声。景颇族忌吃狗肉。在参加“目瑙纵歌”时,做为客人,跳舞时不能跑到瑙双(领舞者)前面去跳,应跟在大队伍后面。景颇族的鬼门、鬼桩禁止触摸。   景颇族朴实好客,嚼烟丝和饮酒是景颇族向客人表示友好、尊重与礼貌的方式。到景颇族人家做客,或路遇景颇族,他们常常从随身的筒帕(挎包)中掏出小酒筒和烟盒、烟包递给客人。客人若不抽烟、喝酒,应非常有礼貌地加以谢绝。主人递来的烟酒,客人必须用双手去接。熟人间相互敬酒,不是接过酒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主人认为这是互相尊重之意。几个人一同到景颇族人家,主人一般不亲自一一敬酒,而是把酒筒交给看上去年纪大点的人。如果把酒筒交给了你,说明把心都交给你了,意思要你代表他的心意,给大家敬酒。喝酒应用筒盖,不能就酒筒直接喝。大家共喝一杯酒时,先要让给老人喝。每个人喝一口后都要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然后再传给别人。主要家杀鸡招待客人时,客人不能去夹鸡头、鸡脚吃。按景颇族习惯,鸡头要用来敬给老人或年老者,鸡脚则属于小孩。为了对客人表示尊敬,主人常常把鸡头夹给客人,这时客人应非常有礼貌地把鸡头转奉给在座的老人或年纪最长者。   景颇族传说,人类的谷子是狗从天上带来的,每年吃新米时,先要给狗吃。景颇族还忌吃狗肉,所以到景颇族地区,要尊重他们的习惯不吃狗肉。在景颇族山寨,放枪放炮不能只放三响,因为放三响表示报丧。   景颇族男人的长刀、火药枪、挎向和衣物,一般忌讳妇女触摸或从上面跨过。   景颇族的婚礼极富民族特色,但参加景颇族的婚礼,必须入乡随俗,像当地每一位景颇族一样,带点钱物送给主人家,以表示祝贺。在征得主人家的同意后,外人也可以参加景颇族的葬礼,从礼节上说,也应送点钱物给主人家。 

·景颇族婚俗

  景颇婚前男女社交自由,但择婚嫁娶则由父母一手包办。景颇实行姑表、姨表优先婚,舅家儿子可优先娶姑妈家女儿,这种特权与“舅舅为大”的民族古习有关,景颇有“转房婚”制,多数是兄长死后弟娶嫂为妻。景颇族中,几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一个姑娘,于是有人抢先下手,强抢为妻,但其后仍经媒人周旋,重付聘金。另有“拉婚”、“偷婚”、“领婚”等俗,其实质与暗约假抢差不多。   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形式。当青年男女深深相爱后,经过一定的礼仪,双方决定了彩礼的数目和结婚的日期。届时,女方请媒人、舅父和亲朋好友把新娘送去成亲。举行结婚仪式时,要请歌手来演唱结婚歌,并按歌中演唱的习俗和程序举行仪式。结婚歌是景颇族的许多关于婚姻方面的古老传说,它概括了婚姻习俗的全部内容,也含有对新郎新娘祝贺和祝福的内容,实际上是一部口承的景颇族婚姻习俗史。   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一只孵蛋的母鸡,由新郎牵着新娘从这个草桥上跨过去,以象征将来家业裕量,猪有一千头,鸡有一万只。新娘过了草桥,要走过屋檐沟,才能上竹楼。一般情况下,给新娘上竹楼的梯子应该是新做的。进了竹楼,新娘受到寨子里长辈们的欢迎,要举行庄严、隆重的迎新娘仪式,并对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欢迎她和关心她。这些过程完成后,新娘进入洞房。这时候,姑娘和小伙子开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边。他们一边祝贺、嬉闹,一边喝酒吃喜糖,气氛极为热烈。   婚礼的高潮是请歌手来祝福新郎新娘;新郎新娘来到祭祖宗的屋子,旁边站着男女歌手,聚集着参加婚礼的宾客,屋子里摆着各种祭品,接着歌手一个个轮流演唱。他们用歌声赞扬了新郎的勇敢、新娘的美丽祝福新娘新郎早生子女、幸福美满等。每个歌手的演唱都赢得人们的阵阵欢呼,给婚礼增加了无限的情趣和热烈的气氛。   当晚,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都要来喝酒,吃饭。之后大家又唱歌又跳舞,往往要嬉闹和欢娱到天亮。   另一类属于自由恋爱结婚的形式,好男女青年恋爱后,在公房等处发生性关系,致使女方怀孕或生下孩子,这样需正式结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男方给岳父岳母送一份有限的彩礼,再宴请亲戚朋友,其余一切婚礼的程序和仪式可免除。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男女感情很深,但双方或一方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这对情侣只好采用这种方式,达到正式结婚的目的。   还有一种形式是抢婚。就是小伙子邀约几个伙伴,把新娘抢回家,再举行婚礼。这种形式在景颇族的婚姻形态中,为数最少。   景颇族普遍流行婚后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往往于婚礼结束后即回娘家生活,直到怀孕或生了子女才到夫家长住。   在景颇族的婚姻习俗中,寡妇再嫁的比较少,而转房则较为普遍。按照转房习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媳。不只在平辈间,就是在上下辈之间也允许转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妇,侄儿可娶叔伯母。但通过转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为她结婚时,曾和原夫祭过祖宗,跨过草桥。

景颇族饮食及习俗

  景颇族主食大米,嗜酸辣,嗜嚼烟草、芦子和槟榔,用以消毒解暑,以舂筒菜出名,酒文化发达,具浓郁的地方风味。主要特色菜有:火烧牛干巴、竹筒煮鳝鱼、竹筒煮田鸡、舂鳝鱼、撒皮等。其烹调技法受傣族影响,擅长煮、烧、舂的成熟技法,喜酸辣、酥脆口味,一般只加盐和辣椒等调料烧煮食用,很少用油炒吃。   雄伟壮丽的高黎贡山支脉,由北向南伸展,纵横蜿蜒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全境,就在这密林翠竹的千里丛山之中,隐约可以看见一幢幢竹楼,一个个村寨,那就是景颇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

·饮食特点

  景颇人以大米为主食,副食有豆类、薯类、蔬菜和野菜野果。他们喜欢吃煮得较烂的米饭或将糯米舂成粑粑,大米多加土豆、青菜煮成浓粥,糯米则蒸成干饭,而且当天舂米当天吃,不留“隔夜粮”。按照景颇人的习惯,“没有蔬菜,不能吃饭”,说明了蔬菜在饮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蔬菜主要是青菜、黄瓜、扁豆、芋头,以及采集的野菜,多加盐与辣椒烧煮,很少油炒。口味偏好酸辣,不用碗筷,常用芭蕉叶裹食。腌菜很有特色,水豆豉、干豆豉、酸竹笋、腌茄子等,开胃爽口。他们制作肉食的方法一是风干后抹辣椒和盐巴烤;二是先烤熟、剁细,再拌以辣椒、葱蒜及野生香料;三是拌匀佐料后用笆蕉叶或枇杷叶包好,置入火塘灰中焐熟;四是把肉切成丝,同一些能食用的树叶或野菜拌在一起,放在竹筒内加水煮熟。   景颇人都喜欢饮烧酒和水酒,男女老少皆可举杯痛饮。每逢节庆婚丧,酒更是必不可少的饮料。   景颇族名食大多带有亚热带山林地区的特色和耕牧渔猎的民族文化气息,如舂鳝鱼、螺蛳汤、酸笋烧鱼、竹筒烤鱼、凉拌牛肚、煮芋头、臭豆腐、酸木瓜炒牛肉丝、帕滚菜煮鸡、水腌菜、螃蟹夹、粘枣果、煮酸粑菜、软米铜锅饭等。

·饮食习俗

  景颇人在家中吃饭,饭食由家长按人均分,中间放一碗汤,全家围坐聚食;邻里走动,到了吃饭时间,可以随意坐下用餐,不须任何回报。一家盖房,全村无偿帮工,并送米送菜;来了客人,不论识否,均殷勤招待;打到猎物,见者有份;赶街相遇,立即递过烟筒和烟袋。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吃独食”可耻,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景颇族宴客有一种食俗,客人到后稍事休息,便有身着盛装的中年妇女出来敬送“礼篮”。篮子用藤篾精心编织,内装一竹筒白酒、一竹筒米酒、两包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首客受礼后致谢,先饮一口酒,再转给众人轮饮,然后将鸡蛋切片,放在饭团上,每人一份,边吃边赞美,吃毕奉还礼篮,表示回敬。这些食物各有含义:白酒代表“女”,米酒代表“男”,糯米饭代表“粘贴结合,亲如一家”,鸡蛋代表“纯洁、圆满、平安、康乐。”   每年谷子成熟的时候,景颇族家家户户都要过“新米节”。“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就要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到田里收一捆成熟的糯谷回来,然后通知各家各户第二天来做客。次日早饭后,全寨的男女老少来到主人家,客人要帮主人准备“新米节”的饭食,妇女们炒谷子,舂扁米,做粑粑,上山找野菜,小伙子们下河抓鱼。这天是不能宰猪杀鸡的。饭食准备好后,主人先祭谷子,祈祷来年丰收;然后要喂狗和牛,表彰它们的功劳;最后才请客人吃。

·婚恋食俗

  以食传言是景颇族青年表达情爱的一种方式,小伙爱上姑娘,就在芭蕉叶包裹的食品中放入树叶(表示话很多)、树根(表示思念)、大蒜(表示求婚)、火柴(表示坚决)、辣椒(表示火热)等物送去。姑娘如有意,退回原物;如需考虑,便加放几根奶浆菜;如拒绝,则添进火炭。小伙接着又在食物中放上合拢的嫩树叶(表示希望共同生活)、粮豆(表示早日结婚)再送去,姑娘同意,就回赠烟草;坚决拒绝,则将合拢的树叶扭成背靠背退回去,这样几来几往,不久有情人便成眷属。

景颇族节庆活动

    景颇族的节日有全民性的传统目瑙纵歌节、生产方面的新米节、南瓜节、包谷节、青年人的能仙节、采花节等。   

·目瑙节

    “目脑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脑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颇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习俗的文化现象。竖立在目瑙广场上的“诗栋”(标牌)分阴阳(雌雄),当中所绘制的是反映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和其他生产、生活的图案。举行大的“目瑙”庆典时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阳神),原因之一,“目瑙”舞来自太阳宫;之二,传说景颇族的祖先曾娶太阳女为妻,景颇人是太阳的子孙,“木代”与景颇族有渊源关系。因此,景颇族贵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萨”(祭司)要进行“目瑙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词叙述天地的形成,万物的诞生,景颇人的渊源变迁史等,内容无所不包。这些活动,千百年来起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原来是一种融宗教和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传统庆典。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几种:    1.“岁目瑙”,家庭财源茂盛,人丁兴旺时举行;    2.“布当目瑙”,征战取得胜利时举行;    3.“贡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门户时举行;    4.“腾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时举行;    5.“空然目瑙”贵族家娶亲办婚礼时举行;    6.“达如目瑙”,出征时举行;    7.“昔目瑙”,有名望的长者去世送葬时举行;    8.“柱目瑙”,祭奠“木代”神时举行……不同类别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个过程都是由“瑙双”(领舞)队和“瑙巴”(表演)队组成的舞队来表现和完成的。    每逢目瑙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瑙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广场中央高竖着四根长约4米的目瑙柱,亦称雌雄柱,中间两根为阴,外面两根为阳,上面皆绘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右边柱上往往绘以蕨菜花纹,象征团结奋进;左边常画回纹构成若干个四方形,并涂以不同颜色,表示景颇族的迁徙路线;中间两根柱子之间,交叉着两把长刀,为景颇民族骁勇强悍、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标志。目瑙柱的左侧立着一个方形架子,上层是吹唢呐的座位;前面挂着一个两米长的大皮鼓和一面直径一米多的大芒锣,供跳舞时伴奏用。广场四周用竹篱笆围起,目的是为了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扰。舞蹈开始时,鼓乐齐鸣,人们由两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瑙舞路线的老人身穿大龙袍,头戴饰有孔雀、野鸡羽毛和野猪牙齿的目瑙帽,手持长刀领头,后面跟着背铜炮和持长刀的队伍,妇女们拿着扇子或彩帕跟在最后,欢歌雀舞,热闹非凡。参舞者少则百多人,多则几千人,从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 ,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其间舞者跳累时可自动退场憩息片刻,而后又继续登场舞蹈。    传统的目瑙舞,行进路线严格按照目瑙柱上所示的花纹线路进行,即俗成的舞蹈规则,跳完两圈后,就要变换队形,分成两路:一路仍由领舞人带领,一部分人按照花纹的线路往前跳;另一路则变换舞姿,跳起自由的舞式,由舞蹈水平较高的人领头(多为年青的小伙子),这种舞式称为“瑙巴”,在跳舞的同时,还有两对武士绕着广场周围跳,其中两人拿盾,两人持他,以示驱赶野鬼。跳到第三天收场时,舞队中的人手持花束跳,做饭的拿起锅铲跳,管酒的抱起酒筒跳,一派尽兴方休的景象。过去,目瑙节活动都是由景颇族官家主办的,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解放后,这一传统的民族歌舞节日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拓新。在节日期间不仅有传统的目瑙舞会还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同时,还有书展、土特产品交流等活动。现在的“目瑙纵歌”已成为加强民族内部团结、具有丰富民族特色,为广大景 颇群众所深深喜爱的民族文艺之花。    “目瑙纵歌”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活动发展至今,宗教色彩和类别已日益淡化,它已成为景颇族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统称为“统肯(传统)目瑙”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展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撤种节和尝新节

    撒种节和尝新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相传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某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人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沉的爱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逝去。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而逝的最大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撤种节。   

·新米节

    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    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开始准备。他们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然后拣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摆在鬼门旁边。然后,便向各家发出热情的邀约,请他们在第二天作客。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头欢欢喜喜地来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来客。主宾互致问候完毕,就要准备新米节的饭食了。妇女和小姑娘炒谷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饭,上山采野菜。小伙们欢歌结伴,下河捉鱼。按景颇族的传统规矩,新米节这天不能杀鸡宰猪。宴饮开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祷仪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干鱼、干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愿,盼望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祛灾除祸。如能如愿,将来一定杀牛供祭。    在新米节的仪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长者讲述谷子的来源。据说在很久以前,景颇族种植谷子,但谷魂却上了天,地上的谷子长得不好,家狗见状日夜吠叫,终于把谷魂叫到了地上,从此,景颇族种植的谷子茁壮丰茂。    因此,景颇族对狗另眼相看。新米节这天,要先给狗吃饭,其次才是牛,然后才给老人吃。 新米节这天,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面和主要总结农事,讨论下种的适当时机。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艺,旱地播种的方法和时限,开荒的设计。轮种的学问等。新米节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一个促进农业技术交流的节日。   

·采花节

    景颇语称“思鲜鲜”或“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情侣们则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其余男女老少,则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给年轻人听,歌词多为吉利之语。饭后,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乐。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约,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调,尽情娱乐,直到深夜。   

·能仙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