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者也 发布于 2022-09-30 05:15:30
- 分类:互联网百科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通俗地说,物质是占有时间、空间和质量的东西,例如电子、质子和中子;金属、化合物、空气、水、生物,等等,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相态呈现;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形态;可以以视觉、嗅觉及各种触觉感应到(可以看到、嗅到、尝到或接触到)的东西。 固体、液体或气体 与精神或思想相对而言: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物质指独立于意识以外的,但可以被意识所反映、摹写的客观存在。对物质范畴的科学规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提出了以“气”或“元气”为世界本原的学说。欧洲中世纪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物质就是所有个别事物的机械总和。物质观的历史演变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没有形成一般的“物质”概念。古代哲学家们把世界看成由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构成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水或火或气构成的;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在他们看来,作为世界本原的特殊物质形态产生万物,而万物毁灭后又复归于本原。古代一些哲学家还从现存事物深入到物质内部结构,提出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是不可再分的原子的猜测。这种物质观带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后来亚里士多德又力图寻找世界的一般物质本原,认为“质料”是一切事物所共同具有的基础或基质。但是,他把“质料”看作是消极被动的东西,认为只有在“形式”的作用下“质料”才能构成具体事物,并承认有一个没有质料的最高形式或形式的形式,这又背离了唯物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提出了以“气”或“元气”为世界本原的学说。欧洲中世纪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物质就是所有个别事物的机械总和。 17世纪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实体是世界的本原,而物质则是具有广延性、形状、质量等规定性的东西。对物质的研究,从关于个别事物与一般本原的关系问题转向了实体与属性的关系问题。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D.狄德罗,不仅承认物质具有量的规定性,而且认为物质具有质的多样性。另一位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P.-H.D.霍尔巴赫给物质下定义说:“对于我们来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不同的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不同的物质在我们身上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自然体系》)。霍尔巴赫的物质定义是一大进步,但他并没有摆脱机械论的局限,还只是开始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去规定物质概念,仍把广袤、硬度、重力、惯性等看作物质的不变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范畴的科学规定
辩证唯物主义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对物质概念进行规定,因为物质和意识是外延最广的两个范畴,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下别的定义。列宁在深刻总结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出了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列宁的物质定义所指出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就是指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这就指明在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物质和精神是绝对对立的;同时还指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是人的认识的对象和客观来源,人能够在自己关于物质存在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物质存在。这就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即物质和精神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范围之外,它们的对立是相对的,精神不过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还揭示了具体物质形态与物质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己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而物质一般即客观实在性,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最本质的共性,它不等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客观实在性存在于形态各不相同的每个具体物质形态之中,没有脱离各种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某种“物质自身”或“物质一般”。物质范畴是对不同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所作的最高概括。物质的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性和各种具体事物个性的辩证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所揭示的物质不同于精神的特性,并不包括多样化物质形态的所有共性。各种物质形态的普遍属性是丰富多样的,它们都具有内部矛盾,都在时间空间中永恒地运动,都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和规律性等等。但是只有客观实在性才是各种物质形态的普遍属性中的最本质的属性,才是区分物质和精神的最根本的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与现代自然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扬弃了各种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从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在物质观上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证明原子是可分的,并发现了更基本的粒子,揭示了质量对于速度的依赖关系,确定了质量和能量的相互联系等,这是对旧的物质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某些自然科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曾因此宣称“物质消失了”。列宁在批判这种错误观点时指出:“‘物质正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前认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266页)。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是可变的和相对的,但处于不同结构层次的物质形态又都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即它们的客观实在性却是不变的和绝对的。物质是独立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一结论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推翻,而只能为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加以证实和丰富。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相对论揭示了物质运动同空间、时间在本质上是联系和统一的。量子力学揭示了物质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统一(见波-粒二象性);高能物理发现了“基本粒子”也有内部结构。迄今所知的物质层次,大至总星系,小至层子,每个层次结构都有特点,物质的不同层次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研究的深化,证明物质是不可穷尽的,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不变实体的观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物质形态,除了固态、液态、气态外,还有超固态、等离子态、场和“反物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发展,揭示了物质的许多新的普遍属性、关系和存在方式,发现了从自然界、社会到思维领域都存在的一些共同的控制调节、信息加工、系统构成的规律性。系统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由诸要素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个的物质世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一切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它从世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物质论。现代科学的全部成果都证实了物质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对物质的属性、结构、形态等的新认识,不断深化和丰富物质范畴体系的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哲学和实践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反对唯心主义、二元论的锐利武器。这个物质定义在规定物质的本质特性时,抓住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个人类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指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体现出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鲜明党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指出了人能够认识物质,从而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定义表明,虽然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人们的认识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不能穷尽整个物质世界,但物质世界终归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存在一个不可超越的界限。随着人类的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去突破感官的局限,还可以运用理性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这就为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世界的信心。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