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创建于1945年11月16日,目前拥有191个会员国。对于联合国这个专门机构来说,其首要任务不是在遭到破坏的国家建教室或是修复世界遗产遗址。该组织为自己确定的宏伟目标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与传播,于人之思想中建设和平。
和平不仅仅是没有冲突。和平意味着:预算用于建设,而不是用来屠戮或破坏;基础设施和服务正常运转,而且不断完善;人民筹划未来宏图;人们摆脱了暴力的创伤和复仇的心理,企盼团结。
和平是建立在尊重差异和开展对话基础上的自觉行为。教科文组织期望促成这种对话,促进各国人民进行合作,帮助各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除了取得物质上的进步,可持续发展还应在不损及后代人遗产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需求,并帮助各国缔造基于人权和民主的和平文化。这一使命既是本组织存在的基础,也是其日常的工作。
 其视觉图形的内容隐喻了对全球问题和利害关系的这一总体认识:教科文组织标识下相交叉的两条线形成一个延长的三角洲,它象征着多样性,丰富性和集中有生力量。它正确地归纳了本组织在当今世界中的地位。
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为了建立持久的、真正的并为各方所接受的和平,《组织法》序言宣称,本组织法之各签约国秉人皆享有充分与平等受教育机会之信念,秉不受限制地寻求客观真理以及自由交流思想与知识之信念,本组织之宗旨在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教科文组织的历史


1942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肆虐之际,抗击德国纳粹及其盟国的欧洲国家政府在英格兰召开盟国教育部长会议。当时,战争远未结束,但这些国家开始思考一旦恢复和平,应该如何重建教育体系。这一设想很快有了进展,引起普遍反响。更多国家的政府,其中包括美利坚合众国,决定参与。
1945年11月1日-16日,战争刚刚结束,根据盟国教育部长会议的提议,在伦敦举行了旨在成立一个教育及文化组织的联合国会议(ECO/CONF)。约四十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在饱经战争苦难的两个国家 -- 法国和联合王国 -- 的推动下,会议代表决定成立一个以建立真正和平文化为宗旨的组织。
按照他们的设想,这个新的组织应建立“人类智力上和道义上的团结”,从而防止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会议结束时,三十七个国家签署了《组织法》,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从此诞生。
1946年,《组织法》获得以下20个国家的批准,开始生效:南非、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丹麦、埃及、美利坚合众国、法国、希腊、印度、黎巴嫩、墨西哥、挪威、新西兰、多米尼加共和国、联合王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土耳其。
1946年11月19日-12月10日,大会第一届会议在巴黎召开。来自三十个拥有表决权的国家政府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联合国一样,教科文组织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灰烬中诞生的,其创始国名单反映了当时的形势。日本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于1951年成为会员国,西班牙则于1953年加入。
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冷战、非殖民化进程和苏联的解体都对教科文组织产生了影响。1954年,苏联成为会员国,尔后于1992年被俄罗斯联邦所取代。
1960年,十九个非洲国家加入本组织。
1991-1993年间,十二个前苏联的共和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教科文组织的会员国。
自1971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教科文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
自1972年起一直是会员国的德意志民主共国和于1990年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重新统一。

教科文组织的由来


教科文组织的前身主要包括:
国际智力合作委员会,日内瓦,1922~1946年;
其执行机构——国际智力合作研究所,巴黎,1925~1946年;
国际教育局,日内瓦,1925~1968年;1969年以来,国际教育局成为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自己的地位。

总部


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主楼位于巴黎的丰特努瓦广场,落成于1958年11月3日。其“Y”型设计图是由三名不同国籍的设计师在国际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的。
总部大楼又名“三翼楼”,整座大楼架在72根混凝土桩柱上。该建筑物在全世界享有盛名,这不仅是因为它是著名组织的总部,还得益于其建筑的质量。
大楼内设有教科文组织书店,本组织的所有出版物应有尽有,而且还有大量的邮票和古钱币收藏品,另外,大楼内还设有礼品部。
主楼落成之后,又添加了三座建筑。第二座“折叠形”建筑为一个举行大会全体会议的蛋形大会议厅。第三座建筑为立方体形。最后的第四座建筑是围绕六个小型的中空内院在地下加盖的两层办公楼。
人们可以参观这些建筑物,里面有大量非凡的艺术作品。
在教科文组织成立初期,位于巴黎市中心香榭丽舍附近的已经废弃不用的马热斯蒂克旅馆(译音,原义表示“雄伟,壮丽”)里,从前的旅馆房间成了教科文组织官员的办公室,浴缸则成了摆放文件的地方。
从丰特努瓦广场新址设计开始,教科文组织就向著名艺术家预定用作美化环境的艺术品,其中一些艺术品象征着本组织致力于在世界上建立并维护的和平。后来又逐渐购买了其他一些艺术品。还有一些是会员国赠送给本组织的。
这座世界博物馆反映了世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它拥有毕加索、巴赞、米罗、达比埃斯、勒·柯布西耶以及其他众多知名或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理事机构

·大会


大会由本组织各会员国之代表组成。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会员国及准会员与会。大会还邀请非会员国、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作为观察员参加会议。每个国家无论大小和对预算所缴纳会费多少,均享有一票表决权。大会决定教科文组织的政策及工作方针,通过本组织下个双年度的《计划与预算》,选举执行局委员,每四年任命一次总干事。大会的工作语言为英文、阿拉伯文、中文、西班牙文、法文和俄文。

·执行局


在某种意义上,执行局可以说是负责教科文组织的全面管理。它为大会做筹备工作,确保大会的决定得到落实。执行局的职能与责任主要源于《组织法》和大会制定的有关《规定》或《指示》。除了这些规定之外,大会的决议还对其进行补充。每两年,大会都向执行局委托具体的任务。执行局的其它任务源自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以及其它政府间组织签订的协议。执行局的五十八个委员由大会选举产生。挑选这些代表时主要考虑其所代表的文化多样性和所在区域;要使世界各地区分配均衡,反映本组织的普遍性,需要经过综合权衡。执行局每年召开两次会议。

会员国及准会员


1945年,37个国家签署了教科文组织《组织法》,1946年,20个国家批准了《组织法》。它们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最初的创始国。1950年,教科文组织的会员国为59个。1954年,苏联成为本组织第70个会员国。1960-1962年间,由于非殖民化进程,24个新成立的非洲国家加入本组织。但1984年,美国对本组织的管理和方针提出批评,决定退出,教科文组织失去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会员国。不久,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新加坡也退出了本组织。
从1990年开始,柏林墙被砸开,东欧集团解体引发了其它一些变化。东德和西德合二为一。此后,苏联解体,为俄罗斯所取代:解体诞生的12个新国家(其中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加入教科文组织。最后是从前南斯拉夫产生的国家(包括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
自教科文组织诞生以来,共有十个国家曾先后暂时离开过本组织。例如,南非于1956年退出教科文组织,种族隔离制度废除之后,又于1994年重返本组织。
继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97年重返本组织之后,美国于2003年重返教科文组织,使本组织的普遍性得以恢复。
2003年,东帝汶加入教科文组织。
文莱达鲁萨兰国在2005年成为教科文组织成员国。
2007年3月,黑山共和国加入本组织。目前,本组织共有192个会员国和6个准会员(对其国际关系不自行承担责任的领土或领土群)。

总干事


大会每四年(以前每六年)选举一次新的总干事。在总干事领导下,秘书处负责实施大会批准的各项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任和历任总干事如下:
2009年~
 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保加利亚
1999~2009年 松浦晃一郎(Ko?chiro Matsuura),日本
1987~1999年 费德里科·马约尔(Federico Mayor),西班牙
1974~1987年 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Amadou-Mahtar M'Bow),塞内加尔
1961~1974年(1962年前为代理总干事) 勒内·马厄(René Maheu),法国
1958~1961年 维托里诺·韦罗内塞(Vittotino Veronese),意大利
1953~1958年 卢瑟·埃文斯(Luther Evans),美利坚合众国
1952~1953年(代理) 约翰·W. 泰勒(John W. Taylor),美利坚合众国
1948~1952年 海梅·托雷斯·博德(Jaime Torres Bodet),墨西哥
1946~1948年 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秘书处


秘书处由巴黎总部及各地区办事处的国际公务员组成。
2007年1月,秘书处的工作人员约为2100人,来自170多个国家,他们包括干部(专业人员)和非干部类(一般事务人员)。由于采取了非集中化措施,约三分之二的人员在总部工作,700多人在总部外工作,总部外由50个办事处、2个联络处和1个中心组成。

·总部外网络


非集中化是教科文组织构思并实施符合各国具体情况和需要、具有世界影响的计划之手段。
总部外网络由分布在全世界按地区和按专题划分的各种办事处(国别办事处、地区办事处、多国办事处和联络处)组成。
教科文组织的机构和中心秘书处在总部和总部外开展的计划得到一系列在教科文组织主要行动领域从事更高水平工作的机构和中心的协助。

·教科文组织各机构和中心所在地


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中心 (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
阿卜杜勒·萨拉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的里雅斯特,意大利)
教科文组织非洲国际能力培养研究所 (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
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 (汉堡,德国)
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 (代尔夫特,荷兰)
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 (巴黎,法国;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教科文组织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所 (加拉加斯,委内瑞拉) (西班牙语)
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 (日内瓦,瑞士)
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 (莫斯科,俄罗斯联邦)
教科文组织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 (波恩,德国)
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 (蒙特利尔,加拿大)
加勒比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网 (布里奇顿,巴巴多斯)

活动领域


教科文组织的活动领域为教育、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化、传播及信息。

·教育


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的计划旨在实现所有级别持续一生的全民教育目标。事实上,教育对个人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团结至关重要。这也是在与贫困做斗争和维持可持续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项工作。2000年在达喀尔(塞内加尔)举办的国际教育论坛为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取得进步制定了一个行动框架:
加强对幼儿阶段的关注和教育;普及全民初级教育;增加年轻人和成年人的受教育机会;将成年文盲的比率减少一半;努力实现两性平等;在各个方面改善教育质量。
在这些目标中,两个主要的、并且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包括的目标是:普及初级教育和消除两性间在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现象。
正是在这个框架内拟订了教科文组织的中期战略(2002-2007年),战略所依据的三个主要目标是:
增进教育这一基本人权;通过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改善教育质量;在这一领域促进试验、创新、公布、交流和分享数据及更好的方法,并且鼓励围绕教育政策进行对话。
教育部门的门户网站如今没有使用中文,不过,访问者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看英语或法语页面。

·自然科学


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约翰内斯堡,2002年)强调指出,在为做出恰当的决定和制定明智的政策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可靠框架方面,赋予了科学极其重要的作用。教科文组织利用该会议的结论和建议来拟定自己的科学计划,还利用了1999年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科学会议的结论和建议。
通过将信息和传播技术纳入改善科学和文化教育以及建设知识社会,教科文组织在科学领域继续开展行动,以消除贫困,尤其是赤贫。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管理环境、将环境观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增强各国家协会和组织、尤其是与妇女权利有关的组织的作用,改善人类安全状况,以便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科文组织还参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尤其是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工程学和技术领域。另外,教科文组织(通过对各供资机构做工作)向各国政府提供建议和技术援助,以便使其能够拟定和执行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有效政策和战略。教科文组织与许多联合国机构、科学和技术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其主要合作伙伴包括监督各个科学中心和研究团体的国际科学理事会以及国际工程学和工艺学理事会。
水是教科文组织优先关心的重点问题。因此,“国际水文计划”旨在提供在尊重环境的情况下以有效和公平的方式管理这一珍贵资源的必要的科学知识、技术信息和战略建议。同样,“国际水文计划”致力于开发工具和制定预防战略,以避免在国家间或者甚至是一国内部就水的问题发生冲突。
此外,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除了协调联合国各机构外,还负责长期监测海洋的情况,以改进气象预报,预告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并且在发生海啸或飓风的情况下能够提前足够长的时间发出预警。同样。该委员会参与建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该系统将确保浮标、船只和专用卫星提供的数据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洋流与气候之间的联系。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教科文组织的作用是确保知识、标准、智力合作的进步,以促进保障正义、自由和人类宽容等世界性价值标准得到巩固的社会转变。因此,主要使命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研究现实(通过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基于经验的研究);预见在这一现实中可能会发生什么(通过哲学和观察研究);以及查清被推测为现实的东西(通过伦理和人权),目的是缩小现实与更美好的现实之间的差距。
从非洲只有一个班级的学校教学到亚洲的教育部长们,教科文组织在各个层面开展工作,以促进有利于人权的信息传播和教育。通过为培训教员提供材料、组织会议、帮助制定战略和发展国家、区域和国际网络,教科文组织努力把人权和反对歧视与不宽容的斗争作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主题。在促进与《世界人权宣言》有关的公约和国际文书的同时,本组织还鼓励在被忽视的人权领域开展研究。这些领域与文化和社会问题有关,如两性平等和受教育的权利。
教科文组织有关科学进步的伦理态度也适用于与全球化有关的社会巨变。
借助“社会变革管理计划”,教科文组织通过一系列实地项目、磋商和大学网,就城市化和管理等问题开展研究。社会变革管理计划越来越侧重于能够帮助各国政府或当地政府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制定政策和发展适当结构的研究,重点是社会包容和消除贫困。

·文化


对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关注可以被看作是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领域开展行动中的一个优先事项。为了丰富多样性,多样性应该建立在认可他人及其文化以及开展对话的基础上,以便相互了解和欣赏。因此,如果没有人,没有讨论,文化多样性就不可能继续存在。通过在2001年执行局第三十一届会议所做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各会员国重申:坚信文化多样性是发展的源泉之一,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就如同生物多样性对于大自然的重要性一样。另外,各国坚决摈弃文化和文明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的观点。
教科文组织创建了全球文化多样性联盟。该联盟催生了发展中国家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行动者之间为支持当地文化产业——例如音乐和出版——而缔结的新型伙伴关系。该联盟将制定新的方法、行动和战略,以减缓文化财产方面的贸易不平衡,尤其是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同时防止盗版,确保在国际上尊重著作权。
此外,本组织是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倡议的牵头人。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依据的观点是,某些遗址具有普遍的突出价值,因此,应被列为人类共同遗产。在不影响国内立法所规定的国家主权和知识产权的情况下,公约缔约国承认,保护世界遗产是整个国际社会的义务。《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收录了超过700个自然和文化遗产,从印度的泰姬陵到马里的通布图城,还包括像澳大利亚的大堡礁这样的自然奇观。世界遗产中心是公约的常设秘书处。
教科文组织为保护特殊遗产提供技术援助,如(柬埔寨)吴哥的高棉古都和摩洛哥的非斯城。正在阿富汗开展一个新项目,阿富汗的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不能把我们共同遗产的这个方面,即文化和自然遗址,与人的个性割裂开来,是不同个性的人创造了文化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文化遗产大都表现为非物质遗产的形式:节日、歌曲、语言和激发创造性和团结精神的集会地点。教科文组织制定了第一部旨在保护这一遗产的国际法律文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一个国际评审委员会在2001年选中了首批19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该委员会定期将其他杰作列入该名录,目的是提供法律保护和财政帮助。

·传播与信息


传播、信息和知识是推动人类进步以及改善生活和舒适条件的促进因素。信息和传播技术,不管是传统形式的还是现代形式的,都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实现可靠发展的机会。
另外,许多国家的人民和民族,尤其是最贫困的人民和民族,不完全拥有提供信息、公布信息或利用信息的可能性,这使他们错失现代社会的众多发展机遇。
教科文组织在信息社会概念框架内一直在发出呼吁,号召人们全面认识(包括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清晰的发展观,考虑今天世界上发生的转变及其复杂性。信息社会的概念基于言论自由、普遍获得信息和知识、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平等原则。因此,信息社会被公认为是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信息社会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建立的国际对话和合作的新框架内。
传播和信息计划在这一领域起着特殊作用。事实上,为了使信息社会有效运转,自由交流信息和大规模公布信息、观点和知识很重要。在这方面,传统的传播手段和信息与传播新技术的作用同等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言论自由和获得信息、观点和知识的途径畅通无阻,是确保民众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本组织越来越关注数字鸿沟的人文方面。
“国际传播发展计划”致力于改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独立多元媒体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国际传播发展计划”向一系列项目提供资助:从培训班到新闻社和广播机构的现代化,还有对团体媒体的支持。
另外,教科文组织关注言论自由,公开揭露最严重的侵犯言论自由的行为,例如谋杀和监禁媒体工作者。教科文组织通过外交渠道努力保护受到威胁的个人。另外,奖金为25 000美元的教科文组织-吉列尔莫·卡诺世界新闻自由奖每年都颁发给冒着危险捍卫言论自由的组织或个人。

·特殊专题


除了教科文组织的传统专题(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文化、信息和传播),还有一些特殊专题。这些专题或与跨学科方式相关,或是本组织目前的优先事项,或是与时事有关的主题。

大事记


2005年 文莱达鲁萨兰国成为本组织第191个会员国。
2003年 美国重返教科文组织。
2001年 大会通过《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1999年  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开始重大改革,对教科文组织的人员和活动进行调整并采取非集中化措施。
1998年  联合国大会赞同教科文组织1997年拟定并通过的《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
1997年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重返教科文组织。
1992年  为保护无可替代的图书与档案收藏宝库,创立了“世界记忆”计划。现在该计划已扩大到有声档案、电影和电视资料。
1990年  在泰国宗滴恩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发动为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的世界性运动。十年之后,在达喀尔(塞内加尔)召开世界教育论坛,使各国承诺到2015年实现全民基础教育。
1984年  主要由于在管理问题上存在分歧,美国退出本组织。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新加坡也于1985年退出。本组织预算大为减少。
1980年  出版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头两卷和一些涉及主要为中亚和加勒比地区的系列作品。
1978年  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种族和种族偏见的宣言》。随后,总干事就此发表的相关报告批判和驳斥了种族主义的伪科学基础。
1975年  在联合国和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在东京创建了联合国大学。
1974年  教皇保罗六世陛下向教科文组织颁发Jean XXIII和平奖。
1972年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获得通过。1976年,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1978年,首批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68年  教科文组织举办了首次环境与发展协调(即现在人们称之为“可持续发展”)政府间会议。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也应运而生。
1960年  在修筑阿斯旺大坝时,为搬迁阿布·辛比勒神庙以免为尼罗河水淹没而在埃及发起努比亚运动。在这场长达20年的运动中,共迁移了22座古迹和建筑构件。这是首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活动,其它类似的活动还有摩亨朱达罗(巴基斯坦)、非斯(摩洛哥)、加德满都(尼泊尔)、婆罗浮屠(印度尼西亚)和雅典古卫城(希腊)。
1958年  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的常设总部大楼落成典礼,大楼设计师为马塞尔·布罗伊尔(美国)、皮埃尔-卢伊季·内尔维(意大利)和贝尔纳·泽尔富(法国)。
1956年  南非共和国指责本组织的某些出版物“干涉”了该国的“种族问题”,遂退出教科文组织。1994年, 在曼德拉执政期间,南非重返本组织。
1952年  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一次政府间会议通过了《世界版权公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该公约使版权保护扩展到众多的未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1886年)的国家。
1948年  教科文组织建议各会员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945年11月16日  37个国家的代表聚会伦敦,签署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在二十个签约国批准之后,《组织法》于1946年11月4日生效。
地址一:法国 7, place de Fontenoy 75352 Paris 07 SP
地址二:法国 1, rue Miollis 75732 Paris Cedex 15
总机号码:+33 (0)1 45 68 10 00
传真号码:+33 (0)1 45 67 16 90
电传:204461 Paris; 270602 Paris
网址: http://www.unesco.org
电子邮件: bpi(at)unesc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