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行事 发布于 2022-10-01 05:09:27
- 分类:互联网百科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背景发展出台湾建筑的多轴坐标系。数百年来台湾在西太平洋边缘“花彩列岛”的中心位置,不断经验著世界文明的洗礼,逐渐发展出多元丰富的建筑基因。西班牙人建造的淡水红毛城,荷兰殖民时期的热兰遮城,清朝时期的闽南与客家传统聚落,日据时期建造的总督府、州厅及城市中的林荫大道,光复后的国父纪念馆、圆山饭店与中正纪念堂,当代的台北101、新竹高铁车站、高雄世运会主场馆,一一见证著台湾建筑数百年的发展,宛如浪潮般一波波的往前推进,蛻变成多元文化的台湾建筑风格。台湾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之下,自然形成注重实用、快速变动、高度弹性等建筑价值。台湾建筑或许沒有固定的形式特征,但是流动、变化与高度混合使用,卻造就了看不见的城市生命力。庙宇建筑之美
台湾的庙宇是人民生活的信仰中心,大小庙宇普遍存在台湾每一个乡镇村里中,许多的乡镇更以庙宇为当地指标。台湾四百多年的历史,与民间信仰文化息息相关。台湾古蹟又以寺庙居多,台北大龙峒保安宮、万华龙山寺、三峡祖师庙、鹿港龙山寺、北港朝天宮、台南孔庙、澎湖天后宮,等都是珍贵的文化资产与传统艺术的傑作。庙宇建筑也是各种艺术之美的展现,除了外观造形的庄严富丽外,更集合了雕刻、书画、泥塑等各种艺术之美。台湾木构造庙宇不用钢钉,完全用榫头相接,斗形和方形木块纵橫交错成斗栱,支撐栋梁,承传了中国建筑技艺。庙门前石狮守护和迎宾,龙柱上的雕刻艺术,室內屋顶的藻井,以砖石陶灰泥等制作的砖石窗。台湾的庙宇在建筑、雕刻、绘画上的表现,反映不同时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及民间工艺水准。社区营造与城乡经验
二战结束后的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台湾政治与社会体制不夠开放下,昂贵的地价让台湾建筑往房地产不正常的倾斜,扭曲了环境真实价值。一直到1980年代末期因解严而产生的社会松动,再激起台湾的社会活力,台湾的实质环境也正在酝酿著新而在地的可能性。尤其自1996年开始推动的“社区总体营造”运动,进一步燃起了台湾在地草根性实质环境的潛力。以宜兰为台湾城乡经验的滥觞,近二十多年来地方建筑师集体一致地为专业理想和品质而努力不懈,创造出台湾经济奇蹟以外的优质环境经验。宜兰厝、东山河、宜兰县政中心(象集团)、兰阳博物馆(姚仁喜)、礁溪乡公所、宜兰火车站前丟丟铜广场、宜兰三星乡展演广场(黃声远)。高雄城市经验是后起之秀,爱河整治延续至一系列的空间改造,高雄捷运中央公园车站(Richard Rogers)、大立精品百货(UN Studio)、爱河之星(张玛龙)、高雄世运会主场馆,创造台湾地域的崭新城乡经验。九二一重建
1999年所发生的九二一地震,造成史上最严重的災害,卻对台湾建筑发展产生革命性的转捩点。教育部推动的“新校园运动”,透过一批台湾新秀建筑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而一一获得重建。九二一地震后,让建筑师重新认真思考专业者的社会责任,许多过去只重视自我设计风格的建筑师们,开始摸索著将建筑周遭环境既有的纹理纳入设计元素,让建筑物能因地制宜,结合人文与生态,例如潭南国小(姜乐靜)。建筑师积极介入社会改革, 利用协力造屋帮助邵族重建(谢英俊)。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保留震災实景,透过建筑设计体验环境的真实感(丘文傑、庄学能)。台湾建筑在2000年以后除了 101大楼以外很少看到宏伟的地标性建筑,建筑设计更富有社会价值重塑公共空间,并彰显社会人文关怀。国际观与永续建筑
台湾当代建筑所面对的问题已超乎单一建物的形式表演和空间规划,而必须同时兼顾周遭景观、地理条件、都市规划、社区意识、社会脉动、企业形象、地方产业与在地文化等面向。近年来由政府主道积极推行文化创意产业,从中央至地方政府频频举办文化或交通建筑国际竞图,故宮南院计画、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Mecanoo)、台中大都会歌剧院(伊东豊雄)、机场捷运台北站(桢文彥)、台北艺术中心(Rem Koolhaas)…等不胜枚举。借由公开的国际竞图、创新的评选机制、清晰的空间愿景,将建筑创意能量累积至相当可观的高点,展现台湾在建筑创意上迈向国际的決心与视野。此外,永续发展已经成为台湾迈向未来关键的共同价值,绿建筑Green Building,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使用管理以及最后的拆除重建时都能在最节省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与最低环境负荷的前提下,达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共荣与永续发展。例如北投图书馆、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梦想馆、未来馆、生活馆(郭英钊、张清华),重视生态环境与节能的绿建筑特色,并试图将适合台湾民情文化、气候环境等融入建筑设计中。2009高雄世运会主场馆,屋顶由8844片太阳能光电板结构而成,全球第一座具有一百万瓦太阳能发电容量运动场,外观有如河流般蜿蜒流动的造型令人惊艳。生活美学
台湾拥有丰厚的历史建筑文化资产,也有相当多设计精美的新建筑。近年来,政府对于自然环境与公共建筑如何结合人文艺术美学,投入相当经费、人力的努力,重视“永续发展”的核心价值。促使台湾迈向新世纪的生活美学文化。生活美学的范围相当广泛,同时涉及个人美感素养与公共领域的生活质感,透过生活美学运动的推广,逐渐提升民眾的公共意识,带动创造公共美学与增进公共参与,形成一股美学社会运动,擘划城市美感,将台湾推向高生活品质之列。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