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哥 发布于 2022-10-01 05:09:47
- 分类:互联网百科
中坜市公所(环北路) 中坜市,台湾桃园县的县辖市。位于桃园县的北部中心,在地形上属于较平缓的台地,与七个乡镇市比邻,东西长十点六四公里,南北宽七点三八公里,总面积为七十六点七平方公里,海拔在一百廿至一日百四十公尺间,境內水渠丰沛,老街溪、新街溪以及桃园和石门大圳灌溉的便利,让中坜在精致农业的发展上成果丰硕。全市大致可以分成4个区域即市中心、内坜、龙冈、西北郊区——大仑、过岭、青埔。全市面积为76.52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6.6万人。中坜早期以客家人居多,所以以客家庄著名,多数是广东籍移民入垦者,另外还有许多是因为族群械斗事件而走避中坜的台北地区客家人,客家人因此成为中坜的主要族群人口。 中坜市在发展史上还多了一项骄傲,拥有七所大学院校和五所高中职校、八所国中、廿三所国小,大学院校数目居全县之冠,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同时也成为中坜工业区人才培育的搖篮,是中坜人引以为傲的地方。 中坜要朝向国际都会迈进,都市规划、优质生活、便捷交通、活力艺文、社区活化、廉能便民,必须是绝对的施政目标,才能让中坜市的发展更全方位,成为在地人的好所在,出外人的新故乡,展现我们多元样丰富性的阳光城市。概述
中坜市位置略图 中坜市市街兴起于老街溪和新街溪之间,出称涧仔坜。当清治初时台湾北部新竹、台北两处最先发 达,中坜位于此两地中间而名中坜。坜是客家语溪谷之意。 中坜是桃园冲积扇的一部份,也位居中央的位置,并介于沿海和內陆之间。境內无海岸沙丘,亦无高山深谷,只有河谷和缓丘点缀。 早年原住民称此地为芝芭里,是大片茂草地,河边才有小树林。冬暖夏涼,全年有雨,利于生物得繁衍,宜猎兼牧。已旱作为主,利用埤塘灌溉。所以产甘藷、茶叶为主;甘藷与草料皆为牲畜的主要饲 料,清末时中坜更发展为北部主要家畜市场和茶市。 十八世纪中期郭传樽率大规模垦团入垦中坜,与桃仔园一带合称桃涧堡。后来为爭夺土地利益发生械斗,遂逐渐转为两族分界地。两地都筑堡自卫,中坜商业一度由老街转向城堡的新街。中坜成为南北官道大道所经,沿海地方繁荣內移。 日据初期今桃园县境产生四大市街:纵贯铁路全線完成,沿途的桃园、中坜、杨梅和內陆河港的大溪。在对外通商后,大溪闯上鳌头。大政九年行政区域改变,桃园、中坜、大溪各成一郡中心,杨梅规为中坜郡一部分,从此确定客家人生活中心的地位。交通道路之修筑都辐奏于此三街,成为枢纽地带。中坜市由于行政和交通地位重要,人口增加快速,火车站前亦成闹市,市区延伸至平镇乡的北势。·轮廓和面积
整个中坜市的轮廓,略成长方形,若以地理中心点为准,东西距离10.64公里,南北距离7.38公里,东西长度大于南北宽度。但实际上市界甚多曲折约56公里。本市面积76.52方公里(四舍五入即为77方公里) ,占桃园县总面积的6.26%,排名第七位,恰居全县十三个行政区的中位。本是现有四个县辖市,面积以本市为最大,等于平镇市的1.6倍、桃园市的 2.1986倍、八德市的2.2697倍。·人口
桃园设县以来,本市虽非县治所在,但由于中央位置之优越,与桃园市一直利于并驾齐驱的地位,工商业发达,人口及增,人力资源充足,使本市在全县居于最为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本市人口数和全省各县辖市比较,仅有台北县少数县辖市的人口多于本市,而比中、南部的所有县辖市都多。即以本省五省辖市而论,本市人口上多于嘉义市26万人,而直追新竹市的34万人。·分里的比较
本市现在分为79里,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寡相当悬殊。面积最大的三里是山东里、芝芭里和月眉里,面积都在5方公里以上,位置都在本市西北部农村地带。再看面积最小的三里中坜里、中建里和新街里,为本市最古老商业区,面积都不及0.05方公里,相差165倍 沿革
民国三十五年(1946)新竹县政府建立,原来之新竹州中坜郡改为新竹县中坜区。辖中坜镇、杨梅镇、平镇乡、新屋乡、观音乡,计面积386.3941平方公里,98村里,1,331邻,19,005 戶,138,105人。区署设于中坜镇石头里31号。其中中坜镇面积占76.7951平方公里,辖27里,344邻,4,984戶,35,160人。 三十六(1947)年,为便于推行地方自治,各县之区署在新县府成立一个月內裁撤,原属各乡镇改由县政府直辖,此制直至三十九年(1950)十月。而中坜一地成为新竹县中坜区,所辖区域扩大,含有直辖县属乡镇桃园镇、八德乡、大溪镇、芦竹乡、大园乡、龟山乡六乡镇,及区辖乡镇中坜、杨梅二镇,龙潭、平镇、新屋、观音四乡。 三十九年桃园县正式成立,改为县乡(镇)二级制。中坜镇人口增加为7,194戶,其中男21,796人,女21,046人,计42,842人,欲得知最新人口资料请按此处。 民国五十五年,中坜镇人口超过十万人(102,054人),达到升格为县辖市的标准,因此五十六年(1967)二月廿七日经省政府委员会第九一四次会议通过,中坜镇升格为县辖市,自同年七月一日起,正式易名为桃园县中坜市。是桃园县境最早获准由镇升格为市者。 到八十四年(1985)为止,中坜市的里数也从27里增为55里。 到八十七年(1998)为止,中坜市的里数增加19里成为74里。 到九十一年(2002)为止,中坜市的里数增加5里成为79里。 到九十四年(2005)为止,中坜市的里数增加2里成为81里。 到九十九年(2010)为止,中坜市的里数增加4里成为85里。历史
·先民拓荒涧仔坜
中坜位于桃园县的北部,在地形上属于较平缓的台地。三百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未开拓的蛮荒,只有当时所称「青山番」,也就是现今的泰雅族及少数的凯达格兰平埔族居住在此。后来,一群由大陆渡海而来的拓荒者,开始进入中坜这块平坦的台地开垦,因此原本居住于此的泰雅族只好被迫迁往更南的內陆山地,而平埔族人则慢慢的汉化与新移民共同垦殖这块新兴的土地。 这些新移民当中,以福建、广东来的人最多,如康熙末年的陈增耀、雍正年间的客籍惠来人黃风、饶平人吳雨吉、赖永馨等;到了干隆初叶,更有大量客籍移民入垦,包括镇平人黃梅生三兄弟、郑建仪二兄弟、永定人胡凯清及惠来人傅仙桂等。其中尤以干隆三十年(西元一七六五年)前后进入的福建漳州人郭樽,其开垦的规模最大。郭樽初垦大园,后率族人自南崁、桃园地方南下,驱逐番人,设桥辟路,为中坜发展奠下雄厚根基。后来,这些垦民就将这一带村庄统称为涧仔坜庄。所谓涧仔坜是因为村內有老街溪、新街溪纵贯形成两大涧谷,所以称之为「坜」;后来又因为此地位于昔日北部两大都市-竹堑(新竹)和淡水(原指新庄,后指台北)的中途,为来往行旅休息的地点,所以又取其「中」字,改称中坜。中坜威尼斯影城·荒芜到繁华 走过成长路
一个世纪多以前,中坜原为平埔山胞蕃社,四野荒芜,荊棘丛生。一直到清干隆年间,福建漳州人首度渡海来此垦殖,之后大陆福建、广东和客籍人士亦接踵而至,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务农维生,筚路蓝缕,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中坜原名涧仔坜。清干隆五十年间,满清政府在淡水、新竹两地设县,涧仔坜由于界属二县中心,故而得名,沿用至今。 民国前十八年,甲午战爭爆发,台湾割让给日本,中坜遂改棣台北县管辖,设置中坜办务署;民前二年又改棣桃园厅;五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经省府委员会第九百一十四次会议通过改制,升格为县辖市,自同年七月一日起,正式更名为桃园县中坜市,直至今日。 中坜市的成长历程,涓涓滴滴,至为艰辛。从荒芜到繁华,从涧仔坜到中坜市民能怀抱前人开垦的艰辛,以无比的热诚和爱乡护土的心,继续为中坜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地理
本市东临八德乡,北伸大园乡,东北衔接桃园市,南毗平镇市与龙潭乡相连,西邻新屋乡,西南界连杨梅镇,西北濒观音乡,四通八达。全市东西长 10.64公里,南北宽7.38公里,总面积为76.52平方公里,以地形区分为街市中心、內坜、龙冈、大仑四部分,地势高而平坦,是一块災害甚少的福地。通过中坜的新街溪 境內水渠丰沛,老街溪、新街溪蜿蜒市区而过,农作又得桃园与石门大圳灌溉之利,连年丰收。而自石门水库完成后,耕作、饮水更不虞匮乏,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市的人间桃源。·经纬度的位置
中坜市的四极地点和经纬度:极东在埔顶的仁美新村,东经121度15分06秒(与北纬24度57分16秒相交),极西在过岭西南角民族路和新观路(桃111 道)相交处,东经121度08分37秒(与北纬24度58分02秒相交点),极南在龙冈圆环西南约一百公尺处,北纬24度55分36秒(与东经121度 14分03秒相交点),极北在月眉里的双叉港(大仑溪极其西支流会合点) ,与北纬25度01分48秒(与东经121度10分27秒相交点)。·山川的位置
本市不靠山,也不靠海,山海都在市境之外,只能远眺。桃园县是个冲积扇地,现在分裂成为数个高低不等的台地面。中坜台地面以中坜市街地为中心,大致以中坜、平镇两市为范围。南高北低,本市南端海拔约170公尺,缓缓下降至北端的70公尺左右,少有起伏。早年的中坜称为涧仔坜,今日本市核心市区仍位在老街溪和新街溪二大溪流之间。惟从全市看来,是五河并流,五河自西而东排列是:大仑溪(下游双溪又称新厝港溪)、洽溪河(下游田心溪)、老街溪(中坜溪)、新街溪(石头溪)和黃墘溪(下游埔心溪),前四条都源出南方高台地,本市为其中游河段,唯有黃墘溪源自本市內坜;但五河都北流至大园出海。·相邻的位置
本市为在桃园县平地行政区的中央,一市而与同级八个行政区相邻,在全县为陆邻最多,自然形成县內交通線辐辏中心。北邻大园乡,不但界線最长,犬牙交错,长达 21.1公里,占总长的37.3%两市乡互为紧邻,关系密切。东面的断崖,自北而南分别与芦竹乡、桃园市和八德市为邻;界線都不长,分别为3.1、1.7 和5.3公里、以对桃园为最短,卻因系全省南北交通大道所经,自古以来往最频繁。中坜市的西面,自南而北分别与杨梅镇、新屋乡和观音乡街界,界線分别为 1.9、3.2和13.9公里。对杨梅镇界線为八行政区中最短,以前来往都假道平镇市为捷径。 综观本市东、北二面的邻区,居民多操闽南语;西、南二面的邻区,居民多操客家语;故本市实为两种方言的交会地带。由于长久相处,加以交通发达和商务需要,本市居民皆能操两种方言,其流利程度为相邻其他地方所难及。自传统文化而言,位居全县地理中心的龙潭乡,维护客家文化最具成就,惟对外交通不及本市方便,恆以本市为对外门戶,故本市实为县內南区客家文化中心,文教和学术机构亦为全县之最多。 人文风土
台湾各地于清朝年间有许多民变及械斗的情事发生,扰攘乡里,极不平靜,其中以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的朱一贵事件及干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的林爽文事件危害最大,许多民眾为了保卫家园,纷纷自组民兵,帮助官兵平定民乱。林爽文乱平后,干隆皇帝分别颁给泉籍义民「褒忠」、漳籍义民「思义」、平埔族义民「效顺」等匾额,说明了上述各籍人士都曾助清平乱有功,事后各地也都有义民庙以茲纪念。但因其他各籍人士大都为守卫某地区而组成义民,不像客家人动员了相关地区所有的客家力量,并整编为军事组织,如屏东、高雄一带的「六堆」,新竹、桃园地区的数十庄与之相抗衡,动员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牺牲也较他籍人士更为惨烈,加上客家人特别重视慎终追远、缅怀祖德的精神,因而使得义民信仰成为台湾客家人最独特且最盛大的民俗盛会。 中坜因为客家人眾多,所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义民节时,中坜仁海宮与平镇义民庙均会配合中元普渡盛会,将境內信眾区分为十三庄,七十馀里,编为七组轮值当炉主,举办热闹的民俗庆典活动。 完整的义民节,前后共举行三天,由农历七月十八日下午的竖灯篙抽揭开序幕,此意谓招请远近孤魂野鬼同来享用祭品。第二天的仪式是放水灯,目的是为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作崇而为害渡江以及在水中讨生活的人们。旧时的人由于迷信水灯是永远不灭的,它们将飘流至各处,照亮著人间的太平,为此,多数人总在放下水灯后,便立刻离开现场,留下想像的水灯在脑海中永远亮著,期望人间永远太平。第三天,也就是七月二十日,赛神豬的重头戏开始登场,掀起了整个庆典活动的最高潮。 赛神豬也称为神豬大赛,建醮和普渡盛会中,全豬和全羊可谓是主要的祭品,为了表示对主神的虔敬,更相互竞赛谁的豬羊最大,并发展出相当规模的赛豬公,成为普渡盛会中的另一项特色。由于比赛竞爭激烈,想要得到前几名的大豬,都必须上千斤,如此的豬由于行动困难,养豬人家必需帮牠洗澡、翻身,天热时并帮牠吹电风扇,并且供应雞蛋等多种营养品,照顾得无微不至,到了比赛前夕,经庙方人员秤量,确定重量后,才能宰杀大豬公。神豬比赛的前几名,不仅有庙方的公开獎赏,亲朋好友们也都会打制金牌以添加主人的光采,庙会更是人潮洶湧,热闹非凡。长久以来此种义民节普渡活动早已成为中坜当地最具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中坜三宝
花生酥糖 花生酥糖 酥糖之所以成为中坜之宝,其说有二: 一、为日据大正时期,当时为皇太子的昭和天皇巡视台湾时,汤东海先生以其所制之酥糖,贡献为新竹州之土产,后来更参加日本博览会得特优獎而大大出名,自此成为本市名产。 二、是在民国十八年时(日本昭和四年),有一对范姓夫妇在云林购回土豆后,制成一块块的花生糖,再拿到现今的第一市场去卖,在手艺与货真价实下,生意愈来愈好,有时为应付客戶,一天曾连下数锅,更经常好几天为了赶付货品而日夜无眠。 后来在名声远播下,酥糖的店如雨后春筍般出现,中坜酥糖的美味已是毋庸置疑。而由于在十馀年前,台湾的美食开始走向高级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消费者的习惯渐有改变,使得一直受到欢迎的酥糖业者受到打击,许多店家也慢慢走上歇业之路,或走向多元化的经营,目前纯粹只卖酥糖的业者已寥寥可数。虽然如此,中坜酥糖仍是異乡游子最怀念的口味。牛肉面 牛肉面 中坜的牛肉面也是远近驰名。中坜在早期可说是北部地区最大的禽畜市场的集中地,除了有著名的豬埔以外,也有其他的著名产物,如果台北人想要买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动物,到中坜即可买到。而中坜制作肉类商品的手艺也愈来愈精良,尤其是路边摊所卖的牛杂最为价价廉物美,受到消费者一致的喜爱。但现在想要在中坜吃牛杂已不是在路边摊,而是在一家家飘散著香气的牛肉面馆里。这些牛肉面馆在中坜四处林立,各家均有特殊口味,不但有四川辣味作法,还有客家清淡风味,值得老饕们到此品尝。 镰刀 镰刀制造业在早期也是中坜市极负盛名的一种特产,甚至有长长的一条街专门生产镰刀呢!中坜早自清干隆时期就有打铁业的生产,而由于制造业者都集中在新街,也就是现在的延平路一带,所以这条街又被称为「镰刀街」,专门生产镰刀。后来由于品质优良,至道光年间中坜镰刀业即已名扬全省,全盛时更有高达一百八十六家的业者聚集在此,其中尤以刘世醮、刘阿溪、及黃明和三人打造的农耕镰刀最有名,当时这三人所创的镰刀还曾一度远销日本。 后来台湾光复后,政府实施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所以在民国五○年代,镰刀就成为农民必备的日用品及生财工具,当时的制造厂改手艺型为电动机械化大量生产,不但供应给全省农民使用,并外销到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地区。但到了六○年代以后,台湾的农业开始改为机械式耕种,这些镰刀厂于是逐渐沒落,直到目前,现存外销厂只剩福运袁记一家而已,那些过往街上霍霍的打铁声大概只有从历史中去听闻了。仁海宮妈祖庙·仁海宮妈祖庙
仁海宮创建于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主祀妈祖,迄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是中坜市最古老的庙宇,由于位于新街,所以大家又称它为新街庙。 该庙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境內居民王、张、吳、余、黎等诸姓先贤,有感于当时中坜街肆繁荣,人口也渐次增多的情況下,为使居民有一个慰借心灵的精神寄托,于是邀集中坜之三座屋庄、芝芭里庄、青埔庄、內坜庄、水尾庄、兴南庄、后寮庄、石头庄、埔顶庄、平镇之宋屋庄、安平镇庄、北势庄、以及杨梅之高山顶庄等十三大庄的士绅商讨建庙,最初奉祀观世音菩萨,后来有鑑于旅客贾商往来频繁,所以奉迎妈祖为主神,以保祐商旅平安,香火十分兴盛。 据当地耆老表示,清代的中坜仅新街这一带筑有城池,由于妈祖常显神蹟,地灵人傑,许多赶赴科举考试的秀才都会来新街居住,于是此处也成为当时文风鼎盛之地。也因为此处文人眾多,所以新街庙旁还有一座专门焚烧字纸的“圣蹟亭”,这是传统旧习中的“敬惜字纸”,只要是写上文字的纸,便不能任意丟弃践踏,即使是废纸,也必须集中起来,送到专门焚烧字纸的“圣蹟亭”焚毀,可见先民对文字的敬重。 到了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由于初期庙宇建构简陋,不堪风吹雨蚀,所以居民倡议重建,翻盖为宮殿式大庙,同时正式定名为“仁海宮”,并立有“海国长春”扁额,迄今已五度重修,为三殿式庙宇。由于香火绵延不绝,长久以来,新街庙已成为当地居民重要信仰中心。·豬埔仔
中坜市中荣里的中原路两侧,早年时代被称为“豬埔市”,因为当时该地区是种豬的贩卖市场,优良的桃园种豬多集中在这里贩卖,由于买卖的数量相当大,这些豬贩们个个都在当时获得极高的利润,于是就开始饮酒作乐。当地的民眾为了赚他们的钱,就在当地兴起酒家,一直到光复前后,此区的博爱路仍是特种行业的聚集区。但是在时空转換之后,该地区的酒家开始被现代化的酒家所取代,至民国70年代更沦为社会上较低俗的酒家区,生意于是一落千丈,加上民国81年中原路拓宽后,博爱路顿失以往的隐蔽性,顾客日益減少。而在民国85年,更是将博爱路做拓宽的拓宽的拆除征收土地,因此所剩无几的酒家已全部消失,过去扬名全省的中坜豬埔仔也因此走入历史。·蕃薯市仔
蕃薯在早年的农业社会中可说是扮演著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但是一般民眾的主食,也是养豬极为重要的饲料。由于本省重要的种豬交易市场在中坜豬埔仔,所以在民生路靠近中平路一带,各郊区的农民都会挑著蕃薯及其制品如蕃薯签、蕃薯块、蕃薯粉等到该处出售,到豬埔仔的商人就会顺路在此采买饲料,久而久之,该处便成为中坜市最大的蕃薯交易市场,因此被一般民眾称为“蕃薯市仔”。但从民国40年开始转变为菜贩市场的集中地,所以当时此起彼落的蕃薯讲价声,也随著时间远去而不再听闻。瞎子巷·瞎子巷
中坜市的中兴巷最早是在第一市场旁的一条小巷子,在日据时代是中坜街役场的空地,后来被建设成为是警员宿舍集中的地方。在光复前后,许多视障人士在该巷中纷纷各立“山头”开起算命馆。到了民国50年间,先后有愈来愈多的盲人到此处讨生活,他们在巷中依墙建设一栋栋小小间的木板屋,听说生意相当兴隆,因此,“瞎子巷”也被当地居民称为“算命巷”。然而现在此巷因为空间狭窄,也将被拆除了,“瞎子巷”也即将成为历史之名。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