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揖墓粿

台湾谚语中一句“踏青青,生后生(男生)”,表达家族兴旺、子孙绵延的愿望,将自然节气与家族命脉结合,至今这仍是清明“培墓”习俗中精神的表征。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是现今与冬至一起拥有节庆与节气性质的两个习俗节庆日。  在清明节中有一个特殊的习俗“揖墓粿”。清明节祭拜完后,将祭拜过的粿(不夠分也以硬币代替之)分散给前来乞讨的孩童,又称“乞墓粿”、“印墓粿”,有时也会出谜要他们猜,故也称为“猜墓粿”。  早期农业社会里,只要一听到墓地理传来的鞭炮声,就有许多的儿童围拢过来,等候扫墓人家分送墓粿,墓主就会将祭毕的粿等分给他们。墓粿主要是面粿或红龟粿,如果不给,在地小孩可能会在墓上塗牛粪或泥土。  一般而言,台湾的“揖墓粿”有两个意义。第一是表示福份分享、祖德流芳,所以从前每以“揖墓粿”的孩童多寡来象征家道的兴旺与否。第二是请住在墓地附近放牛的儿童,帮忙看管坟墓,不要随意将牛牵到墓区践踏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