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竹笠

斗笠又称“笠帽”、“竹笠”,历史上相关记载甚多,如中国天文学家张衡:“天如笠帽,地如棋盘”来说明宇宙构造;唐诗人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等诗句;更可追溯至尧舜时代,传说舜的父亲曾放火想把舜烧死,幸好舜将随身攜带的斗笠当作翅膀一样搧动,才安然逃离火场。可见斗笠不仅历史久远,还是农业时代普罗大眾所熟知的物品。  斗笠是农业时代最常见的帽具,其能遮阳挡雨,在农业时代广受农民喜爱,无论下田种菜、上山采茶,甚至上街购物都适用。在农业未沒落前,台湾由南至北均有大量人力投入生产。如高雄县弥陀乡漯底村、高雄县內门乡、南投县竹山镇、新竹县芎林乡、桃园县芦竹乡坑子村等地的妇女,早期即以编斗笠为副业。如今随著农业人口減少及各式遮阳帽具的出现,斗笠的需求量锐減,仅剩少数妇女仍坚持这项传统技艺。  外形乍看简单的斗笠,编制手续卻十分繁复。编斗笠前首先得捡拾桂竹筍掉落的竹筍壳,在烈日下曝晒干燥,再将一片片的竹筍壳反卷扎成一捆,放置在大水缸中,燃烧磺石将暗褐色的竹筍壳加以熏白、美化;其次将竹子剖成竹篾,并削磨平滑且晒干后,就可以在木制的笠模上面进行斗笠骨架的编制;最后在编制好的骨架上铺上竹筍壳,用尼龙線缝牢,并在顶端收口处缝上固定用的小竹圈,一顶轻巧、耐用的斗笠即告完成。  编制斗笠最困难的步骤不在编,而在剖竹。用柴刀把竹子剖成厚薄约0.1公分的竹篾,除了手的稳定度要夠,刀法更要干淨俐落,否则剖出来的竹篾若厚薄不均,斗笠骨架容易断裂,而竹篾太厚,斗笠也会因厚重而戴起来不舒服。  一般斗笠可分为粗、细两种款式。粗斗笠的骨架枝数较少、竹篾较厚,使用的竹筍壳颜色较深且带有斑点;细斗笠的骨架枝数多,竹篾用轻巧、富弹性的竹皮部位,竹筍壳则洁白完好。两者在作工及材料上的差異也反映在价格上,以今日的价格来说,一顶粗斗笠约1百至150元,细斗笠则在1200至1600元之间。  据说台湾早期乡下妇女在做粗活时戴粗斗笠遮阳,上街时会特别換上细斗笠,而今街上再也难见到头戴细斗笠的妇女,但它轻巧、透气、遮阳面积大的优点仍非其他遮阳帽具可取代,所以甚受高尔夫球场工作人员及采茶妇的喜爱。  虽然斗笠仍受到特定人士喜爱,但是销路每況愈下,景況已非昔日可比。原因除务农人口遽降,中国大陆、越南进口斗笠抢占市场使老师傅们纷纷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