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鸟纲)。岩鹭为鹭科白鹭属的鸟类。别名黑鹭。全长约55厘米。与白鸳区别在于它的腿较短和不同的栖息地。本种有白色型和灰色型两种类型。白型:全身白色,与白鹭相似。背部羽毛延 伸至尾的基部,并不像其他白鹭那样成蓑羽状。嘴绿黄色,脚淡绿色。白型十分稀少。灰型:全部灰色,从颏、喉至前颈有一白线。嘴褐灰色,亦有喉部白色的个体,以灰型居多。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主要生活于岩壁海岸或小岛上以及筑巢于岩壁或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塔希提岛。 岩鹭 岩鹭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科: 鹭科 Ardeidae 属: 白鹭属 Egretta 种: 岩鹭 E. sacra 概述岩鹭 岩鹭是中型涉禽,体长为60—75厘米。与众不同的是,它的体色竟有黑色和白色两种色型。白色型全身的羽毛洁白无暇,脸部裸露的皮肤为黄绿色,眼睛和嘴通常为黄色,脚为黄绿色,趾为黄色,繁殖期间头后部和前颈下部生有长的披针形饰羽,背部有长的蓑羽,但仅抵达尾羽的基部。冬季头部、背部和前颈的饰羽消失。它与体羽也是白色的白鹭、黄嘴白鹭等难以区别,只有嘴较为粗厚,直到先端才变细的特点较为突出,不象白鹭或黄嘴白鹭的嘴那样逐渐变细变尖,另外它们还有两点主要的不同:一是岩鹭的脚较为粗短,胫下部裸露的部分少,飞行时脚超出尾羽的部分也少,而白鹭和黄嘴白鹭的脚较为细长,胫下部裸露得多,飞翔时脚远远超出尾羽的外面;二是白鹭和黄嘴白鹭背部蓑羽均超过了尾羽的端部,而岩鹭则仅达到尾羽的基部。黑色型则全身羽毛主要呈暗石板灰色或者蓝灰色,但颏和喉为白色,嘴为黄色或黑色,脚为黄绿色,这种色型的岩鹭与其他鹭类区别起来就很容易了。 生物特征 岩鹭体长55~64厘米的白色或炭灰色鹭。 有两种色型,灰色型较常见,体羽清一灰色并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颏在野外清楚可见。白色型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头及颈狭窄。与其他鹭的区别为腿偏绿色且相对较短,嘴浅色,习性也不同。灰型全身呈灰色,头部有羽冠,胸部与背部有细长的白色蓑羽。嘴为黄色,前端为暗褐色。亦有喉部白色的个体,以灰型居多。脚为暗绿色。嘴长85~93毫米,翼长274~315毫米,尾长93~121毫米。白型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通体呈白色。与白鹭相似。背部羽毛延伸至尾的基部,并不像其他白鹭那样成蓑羽状。嘴绿黄色,脚淡绿色。白型十分稀少。岩鹭的虹膜为黄色;嘴为浅黄;脚为绿色。进食时发出粗哑呱呱的喉音,告警时发出更为粗哑的arrk声。生活习性 岩鹭 岩鹭栖息于海边,常集成小群活动。飞行时速度缓慢,常在海上及岩礁上低空飞翔。主要以各种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间在岩棚上产卵。巢筑于小岛大砾石下的石堆上。通常只在岩岸出现,常停立于海边岩石上或飞跃于浪花间,贴近海面飞行,大多单独活动,有时3、5成群。捕捉生存于石缝中之蟹类及啄食田间带里的小形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岩鹭主要以鱼类、虾、蟹、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沿岸边岩石慢步行走觅食。觅食时身蹲得很低,缩脖驼背,轻轻的、甚至有点偷偷摸摸地接近被猎物,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岩鹭还是一个很熟练的“小偷”,常常到成群繁殖的鸥类中间偷吃亲鸟带给雏鸟的鱼类等食物。地理分布 岩鹭分布于东亚和西太平洋沿海并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中国偶见于海南岛、香港、台湾、澎湖列岛及南沙群岛繁殖。福建、浙江及广东沿海有候鸟。在中国,岩鹭终年留居海南省白沙和台湾省的恒春半岛、离岛碓岸及澎湖列岛、澎佳屿、绿岛、兰屿等地,浙江宁波和乐清县,广东上川岛和陆丰。 岩鹭分布的保护区有内伶仃岛--福田,内伶仃岛--福田,清澜港红树林。生长繁殖 岩鹭每年4—6月繁殖,营巢于海岛岩壁的缝隙或平台上,也在树上或低矮的灌木上营巢。营巢时也成群,但并不象其他鹭类那样密集,而是在海岛的岩石上分散开来。它的巢也较为简陋,通常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盘状。每窝产卵2一5枚,卵的颜色为淡青色或淡绿色。种群现状 岩鹭 岩鹭的数量很稀少,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在中国仅见到3只,其中1只在台湾,1992年则仅在台湾见到10只,此外还在东南亚见到24只。通常只在岩岸出现,常停立于海边岩石上或飞跃于浪花间,贴近海面飞行,大多单独活动,有时3、5成群。捕捉生存于石缝中之蟹类及啄食田间带里的小形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