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黑颈长尾雉

鸟类(鸟纲)。黑颈长尾雉是一种长尾雉,属于鸡形目雉科。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开阔林区。黑颈长尾雉体型较大,体长约为55厘米,最长可达90厘米。雄鸟头部为灰褐色,眼周裸露为红色皮肤;上体为褐色,喙黄色,虹膜黄褐色,肩羽白色,颈部为金属蓝色。尾羽长而灰白,带黑色和褐色斑纹。雌鸟体羽褐色,喉部为白色,尾羽带白色尖端。由于栖息地的日益减少,以及偷猎的不断发生,黑颈长尾雉目前的数量十分稀少。黑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长尾雉属 Syrmaticus  种: 黑颈长尾雉 S. humiae 

生物特征

  黑颈长尾雉体型较大,体长约为55厘米,最长可达90厘米。雄鸟头部为灰褐色,眼周裸露为红色皮肤;上体为褐色,喙黄色,虹膜黄褐色,肩羽白色,颈部为金属蓝色。尾羽长而灰白,带黑色和褐色斑纹。雌鸟体羽褐色,上背部有黑白相间的横斑,下背和两翅浓染黑色块斑和虫慕状细纹;下体的棕褐色较浅淡,喉部为白色,胸及上腹部和两胁渲染棕褐色横斑,并具黑色波状横纹;中央一对尾羽满布灰褐色细纹,具6~7道黑色和栗红色相杂的横斑,外侧尾羽浓染栗红色,贯以黑色横斑,羽端白色。

生活习性

  黑颈长尾雉主要栖息于海拔500-3000m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疏林灌丛、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在海拔1000-2000m、林下蕨类、蒿草和灌丛植物发达而又多岩石的山坡混交疏林和林缘地带活动。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黑颈长尾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黑颈长尾雉  常成对或小群游荡觅食。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树活动,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间空地上或灌丛中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1树栖1只,活动和栖息地一般较为固定。活动时甚宁静,有时除踩踏落叶或觅食扒动树叶弄出声响外,一般毫无声响。性机警,活动和觅食时常有一只雄雉极为警觉,不时的伫立张望,发现情况立刻钻入草丛或灌丛逃跑,紧急时亦直接起飞上树,或向上、下坡飞翔。一般飞行较低而速度缓慢,飞行时能在空中转变方向。  黑颈长尾雉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橡实、浆果、种子、根、嫩叶、幼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到林缘耕地啄食农作物。全年所吃食物种类达42种之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白栎、全皮栎、麻栎、云南松、杉、岗柃、杨梅、盐肤木、山稗子、肾蕨、扁担杆、狗笠耳、鼠刺鸟饭树、福建樱花、鸡骨草、蜘蛛、蚂蚁、白蚁、甲虫、尺蠖、蝉、蠕虫、钉螺、蛹、虫卵、草子、玉米、砂粒等。觅食活动主要在林下地面上,间或跳跃啄食较高灌木上的果实,有时也飞到树上啄食,仅偶尔到林缘耕地觅食。

地理分布

  黑颈长尾雉分布在中国西南的云南、广西等省,以及印度、缅甸和泰国的森林中。

生长繁殖

黑颈长尾雉繁殖期在每年3-7月,一雄多雌制黑颈长尾雉繁殖期在每年3-7月,一雄多雌制  黑颈长尾雉繁殖期在每年3-7月。一雄多雌制,每年2月末3月初群内即出现争偶现象。通常营巢于林下植物较为发达的混交林中,巢多置于大树脚下地面上或小灌木和小树旁地上,甚为隐蔽。巢较简陋,主要在地面凹处,再垫以枯草、枯叶和羽毛即成。   巢的大小为外径24. 0-31. 0cm× 22. 0-30. 0cm,内径16. 5-18. 0cm × 18. 5-21. 0cm,深5. 1-8. 3cm。多在4月中上旬开始产卵,少数个体在3月中下旬即已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9枚,多为7-9枚。  卵为椭圆形,浅肉色或微沾淡枯叶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33枚卵的测量为34. 5 (32. 9-36. 0)mm× 45. 9 (42. 8-47. 8)mm,重27. 2 (22. 0-32. 5)g。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8天或21-24天。

种群现状

  黑颈长尾雉不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被列为世界濒危雉类。全世界有雉类183种,中国有49种,金钟山保护区内有9种,全球黑颈长尾雉数量大致在1500—3500只,金钟山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超过300只,占全球数量的10%以上,其原生性分布数量为世界少有。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种群位于该物种分布区的边缘,在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金钟山自然保护区是一处具有全球意义的、极其重要的黑颈长尾雉原生地和全球重要栖息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长尾雉200多只,占全球数量的6%以上,是黑颈长尾雉的重要栖息地。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与西林县境内,范围在东经104°46′13″-105°00′06″,北纬24°32′44″-24°43′07″之间。

人工养殖

  黑颈长尾雉,需有一定的笼网设备,否则便会逃失。其笼网孔洞以雀类及小型害兽不能进入为准。场地宜高燥排水良好。笼网附近最好能有高大的落叶乔木,以便暑热夏天遮荫。具体面积每百平方米笼网,饲养成年黑颈长尾雉30-40只。 笼网高度2.5-3.5米。笼内设足够的栖架及掩蔽物,有利其求偶争斗的躲避之需。除繁殖期外,雌雄雉宜分群饲养。  饲养中的黑颈长尾雉,适应能力很强,它可以耐过暑热的夏季30℃以上的高温,并能安全度过-35℃的寒冬。在寒冬积雪的环境中,可以翻开积雪从雪层以下寻觅食物。人工饲养的黑颈长尾雉的饲料可参照家鸡饲料供给。但因黑颈长尾雉仍属初驯阶段,较适于取食粒状饲料,故其混合精料宜压制为颗粒饲料为佳。世界濒危雉类-黑颈长尾雉世界濒危雉类-黑颈长尾雉  饲养中的黑颈长尾雉,每年4月中旬开始交配产卵,5-6月为交配产卵盛期,7月下旬交配及产卵结束。每只雌雉年产卵20-40枚。饲养得当的黑颈长尾雉,约10个月龄开始成熟繁殖。此时雄雉面颊裸露皮肤异常红艳丰满,雄雉间开始争斗,胜者获得同雌雉交配的机会。1周岁的雌雉产卵较量低,一般年产卵20枚左右,2-3岁后的雌雉产卵量可达30-40枚。繁殖期到来前4周,雌雄雉合群饲养以利配种,一般雌雄比例可按4∶1-5∶1。  黑颈长尾雉种卵的收集及贮存环境同于家鸡种卵,其种卵贮存时间以不超过7天为佳。多数养殖场均采用电热孵卵器孵卵。据中国资料其1-20天孵化温度37-37.5℃,相对湿度65%-70%;21-24天孵化温度降至37℃,相对湿度70%孵化效果最佳。孵出的雏鸟健康活泼,雏羽丰满,脐部收缩完好,育雏成活率高。黑颈长尾雉孵化期23-24天。  雏雉初生后24小时开食饮水,育雏环境温度保持35-36℃;以后可酌情降低环境温度,至35-40日龄,育雏温度可维持25-30℃。雏雉饲料1-3日龄,每天饲喂煮熟的全蛋8次;4-10日龄,喂雏鸡混合精料配以熟鸡蛋各半,并配以少量青绿饲料,每天6-8次;11-20日龄,喂给雏鸡混合精料及青绿饲料,每天6次。30日龄后可放至露天运动场饲养,但需预防风雨、低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120-140日龄,开始雌雄雏分群饲养,有利于健康成长

·放养

  放养黑颈长尾雉,首先得对其进行野化训练。长尾雉先在濒危野生雉类繁育基地长到500克左右,再被送往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以几棵大树做支撑,用铁丝围成一个面积约150多平方米,高约10米的网笼,既可以集中喂养长尾雉,又能让它们接触到野外环境。  为了让黑颈长尾雉在食物上适应野外生存,工作人员给它们投的食物由原来的精饲料、玉米改为各类草本植物和酸枣、悬钩子等各类野果。等到黑颈长尾雉基本具备了野外生存的条件,工作人员就在网的一角开一个口子,让野化后的黑颈长尾雉在自然的状态下回归到大自然。  在野化训练期间,工作人员每天坚持观察,看黑颈长尾雉们能吃多少,什么时候下树吃东西,什么时候上树休息等。短短的两三个月,工作人员与黑颈长尾雉有了感情。当第一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黑颈长尾雉放归山林时,工作人员很是不舍。放归山林后,黑颈长尾雉能不能适应真正的野外生活,能不能生活得很好,让研究人员和护林员们牵肠挂肚。工作人员会对放养的长尾雉会进行长期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