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南郡,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并且,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赵云一开始的主公,并不是刘备,而是刘备的老同学——公孙瓒。那么,问题来了,赵子龙如此忠肝义胆,为什么却离开了公孙瓒?
一
首先,根据《云别传》等史料的记载,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赵云受常山郡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当时刘备亦依附在公孙瓒处,赵云得以与刘备深交。对于公孙瓒来说,是当时割据幽州的诸侯。因此,赵云跟随公孙瓒,无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当然,让赵云不会想到的是,正是因为一开始投奔的是公孙瓒,促使他能够和刘备结识,以此获得了一位真正值得追随的主公。
东汉末年,公孙瓒与割据冀州的袁绍交战。彼时,公孙瓒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青州西北部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公孙瓒便上表东汉朝廷,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对此,在笔者看来,赵云虽然先跟随的是公孙瓒,但是,后者一直没有给赵云授予什么官职。当然,刘备因为当时实力有限,也无法给赵云册封官职。但是,刘备让赵云掌管自己的骑兵,无疑显示出他重用赵云的态度。
基于此,非常明显的是,公孙瓒长期忽略赵云,没能知人善用,自然是赵云离开公孙瓒的重要原因。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对于赵云来说,公孙瓒显然不是一个知己。与此相对应的是,他和刘备之间则是一见如故,这促使他最终投奔到刘备麾下。
二
另一方面,兄长病逝,也是赵云离开公孙瓒的原因之一。根据《云别传》等史料的记载,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不舍得分别。赵云向刘备辞别说:“终究不能做有违道德的事。”
对于赵云来说,家人的情况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或许是因为赵云的兄长去世后,他的子女需要人照顾。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东汉末年,诸葛亮八岁的时候,父亲诸葛珪去世。得知这一消息后,诸葛珪的弟弟诸葛玄从荆州赶回了家乡,以此照顾诸葛亮等人。同样的道理,赵云的兄长去世后,赵云或许也是赶回家乡,照顾兄长的家人了。
当然,不管怎么样,因为兄长去世的缘故,赵云最终和公孙瓒分道扬镳了。对此,在笔者看来,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公孙瓒杀了汉室后裔刘虞,或许也是赵云不愿意继续跟随他的原因之一。
三
刘虞(?-193年),字伯安,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东汉宗室大臣、诸侯,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丹阳太守刘舒之子。对于刘虞来说,举孝廉出身,累授东海郡吏,累迁幽州刺史,成绩卓著,颇有名望。中平五年(188年),刘虞再次出任幽州牧。成为幽州牧后,刘虞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不过,主张怀柔策略的刘虞,和主张征讨游牧民族的公孙瓒发生了冲突。
虽然公孙瓒是刘虞的部下,但是,他不仅背叛了刘虞,还杀害了这位深受百姓支持的幽州牧。在和公孙瓒作战的时候,因为刘虞的士兵不擅于作战,又爱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许焚烧城池,一时间竟攻占不了公孙瓒的城池。公孙瓒于是召集精锐勇士数百人,顺风纵火,趁势突袭。刘虞遂大败,向北逃至居庸县。公孙瓒追击,三日城陷,抓住了刘虞。
公元193年,正赶上东汉朝廷派使者段训来增加刘虞的封邑,公孙瓒借机拜为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公孙瓒还诬陷刘虞之前与袁绍合谋要当皇帝,胁迫使者段训将刘虞斩首。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心怀汉室的赵云,自然不能赞同公孙瓒这样的行径。于是,他选择离开残暴的公孙瓒,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四
最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到邺城见到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秘密派遣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的部曲,而此事袁绍并不知情。刘备在汝南袭扰曹操后方失败后,赵云便随刘备来到荆州依附刘表。值得注意的是,赵云在公元200年重新投奔刘备的时候,公孙瓒已经败亡了。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安四年(199年)三月,袁绍包围了公孙瓒。公孙瓒秘密派人送信给公孙续,让他率五千骑兵于北隰之中,举火把为应,公孙瓒就从城内出战。袁绍截获了这封信,将计就计,举起火把。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率兵出击。袁绍设伏兵袭击公孙瓒,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内坚守,最终兵败自尽。由此,对于赵云来说,在公元200年转投刘备的时候,公孙瓒已经被杀了,这显然不能说是赵云背叛公孙瓒,投奔其他诸侯了。而这,自然也无损赵云忠肝义胆的形象了。
(*@ο@*)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