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德黑兰人质事件"老梁讲德黑兰人质事件"

要说20世纪80年代初最著名的事件是什么,美国特种部队营救驻伊朗大使馆被扣的53名人质事件一定位居前列。

这次彻底失败的营救行动,不但造成美军8死4伤,数架飞机损毁,也导致卡特总统连任失败。

伊朗扣押美国大使馆人员的历史背景

此次事件离不开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前伊朗巴列维王朝的末代国王巴列维,一个是领导伊朗实行伊斯兰革命的精神领袖霍梅尼。

说巴列维,那是因为涉及到伊朗巴列维王朝为什么会被推翻。概括地讲,这个人还是有一定的思想的,当国王也考虑到国家的发展,说明白点就是想让伊朗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之列。

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世俗化,大力打压教士集团。这个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

二是进行改革维新的白色革命,红色革命大家都很熟悉,白色革命听说过的人就不多了。

三是继续维持个人的专制独裁统治。

他这一套组合下来,相当于独裁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化。类似如南韩的朴正熙时期和智利的皮诺切特政府模式。

巴列维推行的白色革命,初衷绝对不差,目的是为了让伊朗及早摆脱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尽快跨入现代化。

白色革命的蓝本实际上是按照美国的模样来画的,但又有点四不像。最主要的是实行土地改革和解放各阶层的生产力,包括妇女。这些激进的举措本来并不好推行,但恰逢赶上了石油危机引起的石油价格暴涨,伊朗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工业企业表现非常活跃,表明上看起来的确是一片欣欣向荣。

就是现在伊朗的工业基础,也是巴列维时期打下的。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巴列维的独裁与奢靡,腐败与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导致社会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发生了大规模的停工停产和以工人阶层为主导的要求巴列维下台的示威游行。

反对巴列维的活动在教士集团的加持下,很快波及全国,巴列维也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权。在绝望中,巴列维于1979年1月16日逃亡到美国政治避难,巴列维政权也在自己打造的白色革命中垮台。

实际上,在巴列维逃亡以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实际上已经放弃了他,而且还期待和即将控制伊朗的霍梅尼合作呢。

再说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这个时候声望如日中天。巴列维逃亡以后即被迎回伊朗,随即建立了伊斯兰政权。

拿到政权的霍梅尼,并没有像美国人期待的那样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反而要求美国交回巴列维接受审判,但美国不干啊。

于是,两国之间的关系就一天不如一天。不但在伊朗国内天天都有抗议美国的示威游行,甚至在美国本地,当地的伊朗人也是示威游行不断,这让美国头很大。

1979年11月1日,霍梅尼一声令下,就将美国政府定义为可恶的&34;撒旦&34;和&34;伊斯兰的敌人&34;。

更让美国人脑壳要崩的是,他们没有想到为了巴列维,伊朗人会做出十分极端的事情来。

1979年11月4日,4000余名激进的伊朗学生冲进德黑兰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其中大约500多名学生占领了大使馆主建筑,把90多名使馆工作人员扣为人质。后来,这些伊朗学生释放了一部分人质,将52名美国外交官扣押起来,其中3名被扣在伊朗外交部,作为美国交出巴列维的交换条件。

伊朗学生占领使馆的时候,有6名美国人逃了出来,藏身一栋公寓里,几经周折潜入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并在他们的帮助下,以中情局为他们提供的假身份离开伊朗回国。

后来,其中一名生病的人质被释放。

美国对人质事件的反应及事态的演变

扣押外国使节作为人质,是很严重的外交事件,但伊朗已经不在乎,全国上下都在为人质事件而狂热着。

而美国就不同了,一方面对伊朗提出严正抗议,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另一方面联合盟友对伊朗施加政治经济压力,促使伊朗释放人质。

但这些对伊朗都没有什么用,反而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反制措施,以前美国遣返巴列维、不干涉伊朗内政,并为以前在伊朗的所作所为道歉。

美国自然不干,并派遣航空母舰等在波斯湾游弋,给伊朗施加压力,但伊朗并不为之所动。

美国一看这招不行,一下子火大了,1980年4月7日,卡特总统下令断绝了与伊朗的外交关系。

像美国和伊朗当时这种剑拔弩张的关系,断绝外交关系的下一步可能意味着战争。因此,伊朗就开始全国动员,准备抵抗美国可能的入侵。

作为对伊朗行为的反应,4月12日,美国总统卡特甚至发出了要采取某种军事行动的信号。

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瑞士方面和伊朗联系,商讨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面对伊朗方面不断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让被蒙着脸的人质频繁露脸的挑衅行为,快要失去耐心的美国总统卡特,需要一个武力营救人质的方案,因为正在为连任总统努力的卡特,因为人质事件的影响,前景越来越不妙了,急需解救人质,为自己竞选活动加分。

美国历史上最糟糕透顶的人质营救行动:蓝光行动

事实上,在人质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就一直在做营救人质的准备,并于1979年11月24日就草拟好了营救人质的&34;蓝光行动&34;,也叫&34;鹰爪行动&34;。

该计划在1980年1月底就已经准备就绪,只待总统一声令下便可付诸实施。

具体的行动方案,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的是,美国的武器装备和行动能力很强大,最起码武器装备的先进性上碾压伊朗,美国人可以依靠这方面的优势,悄无声息地进入伊朗展开营救行动,就像当年1976年以色列人在乌干达恩德培行动一样。

复杂的是,伊朗的地形太复杂了,人质关押地点的情况也复杂,毕竟是在德黑兰市区内,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导致计划的全盘失败。

蓝光行动的具体计划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先将行动需要的装备秘密运往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美军基地,并从陆海空和海岸警卫队抽调90人,组建联合行动的特种突击部队,另有组90名军人作为支援人员,在美国选择与伊朗地形类似的沙漠地区进行实兵演练。同时派遣特工对伊朗进行渗透,策应营救行动。

第二步,确定行动路线图和装备

蓝光行动为营救计划设立了三个集结点,也就是三条行动路线图。

首先,由6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搭载着90名特战队员和90名支援人员,以及武器装备和必要的备用燃料,从美军基地起飞后,出红海、绕阿拉伯半岛,自阿拉伯海静悄悄地进入伊朗境内。然后采用30高度的超低空飞行,绕过伊朗的雷达系统,到达此次行动的第一个集结点,位于德黑兰东南方向300多公里处的伊朗中部霍腊散省塔巴斯附近。

与此同时,8架经过改装的RH-53型&34;海马&34;直升机从停泊在阿拉伯海上的&34;尼米兹&34;号航母上起飞,飞往塔巴斯附近会合点,与前面的6架C-130飞机机队会合,并由为C-130其补充燃料。&34;海马&34;直升机之所以需要补充燃料,是因为设计航程限制,原本只有420公里,改装以后可以达到一千公里,这就需要运输机的备用燃料给予补充了。

然后由直升机队载上这90名突击队员,飞往德黑兰西南郊外山区80公里处的第二集合地,突击队员再改乘由特工提供的车辆,趁着夜色潜入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和伊朗外交部,进而营救被扣人质。

人质营救成功以后,再联系&34;海马&34;直升机队,前来接应,把人质和突击队员一起送往第三个集结地,位于伊朗西部的一个偏远简易机场。

此时,此前在第一集结地的C-130运输机已经在此等候了,等救援人马顺利过来,就乘坐运输机离开伊朗,前往埃及或者西欧的美军基地。

而且啊,美国人还做了预案,一旦被伊朗人发现,进而发生战斗,停留在阿拉伯海的美军航母上的战斗机就会飞临伊朗,为突击队提供支援掩护。

不但如此,美军还在伊朗边境配备了MC-130大型电子干扰机,混淆伊朗雷达系统对信号的侦测。并对2架参与营救行动的C-130型运输机改装了机关炮和机枪,以备不时之需。

这样看来,计划是相当完美的,不成功都不可能。

但就这个看起来完美无缺的行动计划,还就是失败了。

背运到喝凉水都塞牙缝的营救行动

1980年4月24日,卡特总统下达了执行军事营救计划的命令,因为第二天就是伊斯兰&34;安息日&34;,人们的警惕性会放松,便于开展行动。营救计划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坐镇五角大楼直接指挥营救行动,由曾经参与袭击北越山西战俘营行动的秘密行动专家查尔斯.贝克威思上校任突击队指挥官。

从卡特总统下达开始行动的命令,到第一架飞机起飞,美军上下对此次行动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4月24日下午,贝克威思上校率领6架C-130运输机率先按照计划起飞,并准时达到第一个集结地,等待随后起飞的海马直升机编队的到来。

问题出在第二个环节的直升机编队里。

24日下午19时30分,这8架直升机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起飞,前往第一集结地与运输机会合。但刚刚进入伊朗境内不久,就遭遇猛烈的沙尘暴,当时就毁坏了一架直升机,没办法,只好就地丢弃。随后又一架直升机陀螺仪损坏,不得不在航母辅助导航下返回航空母舰上。

此时,计划的8架直升机,只剩下了6架,一路摇摇晃晃地赶到了第一集结地,此时已经是4月25日凌晨1时45分,比计划时间晚了一个小时。

如果仅仅是时间晚了也就算了,好在还是来了,6架直升机也是完成营救行动所需的最低数字,勉强可以继续进行。

但贝克威思上校不知道的是,倒霉的事情还在后面等着他。

正当大伙按照计划从运输机往直升机上搬运救援装备的时候,发现一架直升机的液压系统坏了,这下子飞机连飞也飞不起来了。

低于6架直升机,剩下的5架根本装不了那么多人,总不能救一部分扔下一部分吧?

于是,一点脾气都没有的贝克威思上校只好把实际情况层层上报,一直到卡特总统那里。

在白宫的战情室里,大家一筹莫展,怎么也没有想到这计划刚刚实施就搞成这个样子了,但好在目前为止还算安全,既然救不成人,那就赶紧回来,人质的事情再从长计议吧。

撤退时,直升机又出幺蛾子,这下子真真切切是惨了。

4月25日凌晨2时10分,撤退行动开始了。不幸的是,这个直升机编队就像是被小鬼附身一样,其中一架直升机在从一架C-130运输机加油时,因为油已经告罄,只得转向另一架C-130运输机继续加油。但就在这时,这架直升机在转弯的时候,居然违反规程,导致其旋翼切入另一架C-130运输机上,把C- 130机身从驾驶舱和运兵舱接合处切成两半,事故造成这两架飞机起火烧毁,更造成8名士兵当场死亡,4名士兵严重烧伤。

望着接二连三的事故,欲哭无泪的贝克威思上校立马决定,全部放弃这些给行动带来无尽麻烦的直升机,余下的全部人员都搭乘剩下的5架C-130运输机撤退。运输机编队在巴林短暂停留补充后,就直飞位于西德拉姆斯泰的美军医院治疗受伤人员。

而那8名死亡的美军士兵,则被遗弃在伊朗高原的沙漠上了。

慌乱的撤退中,美军机密行动资料遗落现场

在返回途中,贝克威思上校发现因为事情紧急,居然把蓝光行动的绝密地图、侦察照片、无线电通信呼号和频率表都丢在了撤退现场。没办法,他只好呼叫航空母舰,要求派飞机去把现场炸了再说,但这个要求被拒绝了。

这些材料后来也自然落入了伊朗人手中,成为美军入侵伊朗的证据。

至此,曾经完美无缺的蓝光行动计划,以完美地失败结束了其使命。

蓝光行动计划失败的反思和对美军发展的影响

美军撤回以后,卡特总统于25日发表讲话,宣布营救人质行动的失败,并因此承担完全的个人责任。行动的失败,也直接导致卡特总统竞选连任的失败。

伊朗人在听到卡特总统的声明以后,才知道美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刚刚玩了这一出,自然十分气愤,在气愤的同时,又对美国人的失败而欢欣鼓舞。

果然是一家欢乐一家愁。

事后分析,美军行动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统一而有效的指挥系统,参战成员来自陆海空三军和海岸警卫队,这让人有点感觉不可思议,区区的180人,居然来自这么多互不隶属也不熟悉的系统,协调与配合方面不出问题才怪。而且在行动开始前,连一次全面协同演习都没有进行,要么是美军指挥系统太过自信,要么就是太不成熟。

协同作战的不成熟,是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是直升机装备问题,这些海马直升机是改装的,主要是航程不够,需要中途加油,这就增加了出事的概率,另一方面这些直升机已经在海上执行任务好几月了,也到了该维护的阶段。匆忙出战,加上数量不够,方案过于激进,果然问题不断。

直升机的事故,是导致整个行动失败的直接原因。

三是缺乏对原来天气走势的重视与研究,行动时间点恰巧又是伊朗沙尘暴高发时期,直升机遇到这样恶劣的气候,没有预案和心理准备,出问题就在所难免。

营救人质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有句话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之母,美国人从中总结出了要改进的地方,这也为此后在美军特种作战部队的指挥、投送和协同方面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人质事件的最终结局

第一次营救行动失败后,在美国总统竞选白热化的1980年11月份,卡特总统实际上又策划了另一次行动,但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他就在选举中失利,营救行动也就不了了之。

事情在转机出现在当年爆发的两伊战争,加上巴列维国王也于1980年7月27日去世,急于和美国改善关系的伊朗政府对解决人质问题抛出了橄榄枝。

当然除了两伊战争的因素,伊朗本身也因为人质事件在国际上的日子很不好过,政治声誉、经济利益等等损失很大,光经济上,伊朗每天损失近1000万美元。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学生绑架了人质,而伊朗政府则被人质绑架,成了美国人的人质!

对于伊朗抛出的善意,卡特总统自然接了过来,因为他也有这样的政治需求,争取在1981年1月20日自己离任前让人质回家,算是自己留给美国人民最后的政治遗产。

双方一拍即合,在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撮合下,1981年1月19日,两国签署了解决人质问题的协议。

1981年1月20日,被扣押了444天的52名美国人质获释离开伊朗,旷日持久的人质危机终于得到解决。

当天,新任总统里根走马上任。

据说,里根在上任前曾经试图阻止伊朗提前释放人质,目的自然想把时间拖到自己就任总统以后,把这笔政治红利算到自己头上,只不过这个小算盘没有得逞而已。

π_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