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尊百科网

摒厅

传统习俗在人将死进入弥留状态〈俗称“毋知人”〉之前,要先把病重者搬到客厅左侧的房间休息,等到进入弥留状态时,才方便把将逝者移到家中的客厅,这个动作称之为“搬舖”,因为客厅的空间很大,而且是祭祀神明与祖先的地方,在这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才有寿终正寝的意味。也有人认为正厅是家中最好的位子,因此辞逝于正厅才光荣。  将临终之人移出来之前,必须先将客厅打扫干淨,因此搬舖又称为“摒厅”。摒厅主要是将神明移走,但是在台湾民间信仰习俗里,移动神明必须先择日,在请示神明后,才可以进行移动,而一个人从弥留到往生其实是很短暂的,根本沒有办法移动神明,人们只好用米筛或模〈用来做粿或圆仔的竹编圆形器具〉来遮神;到了现在,大多改成用白纸或黃布来遮住神明以及门联、门神等红色的物品,是为遮红,以便将正厅改为灵堂。  临终之人移到正厅时,其子孙必须随侍在侧,在移入正厅之前,则需架设床铺,过去以长板凳上架门板或床板,上面再铺上草席当舖位,但在客家人的习俗中,则是直接在地上舖上席子,不须再架设床铺。依传统的惯例,如果是家中长者过世,男性置于正厅的左侧〈面向门外的左侧〉,反之,女性则置于右侧,但若家中尚有长者,亡者则需移舖至侧室,不能置于正厅,但现今房屋构造的改变,若只能置于正厅,则需置于左侧;若在未成年即夭折的人,只能将遗体置于舖有稻草或草席的地上,不能移入正厅內。  在搬舖时,须将头朝外、腳朝內,等移至正厅时才将头朝內、腳朝外,这麼做主要是意味著方便亡者出门。但是若未及时在断气前摒厅的话,在将遗体移置灵堂的过程中,为保持家中淨洁,是不能碰到任何东西的,尤其是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