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磊猪猪 发布于 2022-10-08 10:12:25
- 分类:互联网百科
青海省在中国的位置(红色部分) 青海省,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简称“青”,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青海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世人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青海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差较大,年温差较小;冬季漫长,夏季凉爽,降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季节变化大;东部地区雨水较多,西部1南部地区干燥多风,全年日照时数2500—3650小时,年均日照率达60%~80%;年接受的太阳能折合标准煤1623亿吨,合电量360万亿千瓦时。主要地区年均温度在-6~4℃之间,盛夏6~8月平均温度为5.4~19.9℃,是天然避暑胜地。人口
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7.3万人,比上年增加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06万人,出生率为14.51‰;全年死亡人口3.44万人,死亡率为6.19‰。全年自然增加人口4.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2‰,比上年下降0.03个千分点。 行政区划
青海共辖1个地级市、1个地区和6个民族自治州,即西宁市、海东地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46个县(市、区、行委),其中县30个,民族自治县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2个,县级行委3个。乡(镇)396个,其中乡201个,民族乡28个,镇137个,街道办事处30个。历史
青海湖风光 早在2万年前青海就有人居住,商周时代形成了羌部落,史称“西羌”。据商朝甲骨文记载,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占领了青海东部大片地区。早在西周时期,就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并且与秦朝来往密切。到了汉初,又分裂成分为先零、烧当、发羌、党项等部。 古代青海东部属于中原王朝统治,汉时曾设西海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贵南、贵德以及西宁和湟源等地,还设立护羌校尉。两晋时期,鲜卑慕容部的一支率所部1700户从辽东前燕西迁,建立吐谷浑帝国,除了青海以外,还控制了甘肃一些地区,统治了青海足足300年。在吐谷浑帝国的南部还有占据白兰道数百年的丁零人和古羌族的国家白兰国。 隋朝时,隋炀帝西征伐吐谷浑,在大业五年(609年)击溃吐谷浑,吐谷浑首领被生擒,从此隋朝控制了青海全境。唐朝时,吐蕃灭吐谷浑,占领了青海地区。青海其他地区则属古羌国。早在西周时期,就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并且与秦朝来往密切。到了汉初,又分裂成分为先零、烧当、发羌、党项等部。 11世纪初,青海东部拥立吐蕃普约后裔为王,称唃厮啰,号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宁)。史称青唐王国。12世纪初,北宋力量到达河湟地区,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于是西宁名称开始使用。13世纪初,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经临洮进占西宁州,并在河州(今临夏县)设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当时牧区推行土司制度。这时,在蒙古帝国的支持下,藏传佛教在青海逐渐盛行起来,并建立了许多寺院。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 青海蒙古族在明代由新疆迁来,其首领顾实汗,牧于青海湖周围、柴达木盆地及黄河河曲一带,势颇强盛。17世纪,顾实汗控制青海,对西藏也有强大的影响。清政府派员册封顾实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使顾实汗在青、藏的统治地位合法化。清雍正帝平息顾实之孙和硕亲王罗布藏丹津后,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由驻西宁大臣直辖管理。这项措施为后来青海建省铺平了道路。 民国时期,军阀马步芳势力开始深入到青海。直到1949年,马氏家族统治了整整40年。1928年青海省成立。·汉以前
青海历史悠久,小柴旦遗址的发现表明,在距今约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西部已有人类在劳动生息。省境中石器时代文化有拉乙亥遗址,新石器时代有马家窑文化的大量遗存,青铜器时代有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的丰富遗迹遗物。青海是中国古代羌人居住生活的中心地区之一,卡约、辛店、诺木洪等文化都是羌人创造的文化,其他考古学文化与羌人及其祖先也有密切关系。 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 传说舜的时代,曾将三苗流放到羌人聚居区三危之地,后融入羌人之中。据史载,约战国初秦厉共公在位时(公元前476-公元前443年),羌人无戈爰剑被秦掠去为奴,后逃回河湟地区,将从秦人那里学得的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播到广大羌人中,羌人很快兴盛起来,无戈爰剑的后代世袭作羌人部落联盟的首领。秦献公时,河涅羌人向今四川、甘肃、西藏、新疆南部等处迁徙,形成许多新的种落。秦孝公曾派太子驷率领包括河湟研种羌首领在内的戎狄92部落酋长朝觐周显王。秦始皇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10年),修长城以界西羌,西羌势力在继续发展。汉代以前,青海羌人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兼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所发展,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阶段。 青海历史悠久,小柴旦遗址的发现表明,在距今约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西部已有人类在劳动生息。省境中石器时代文化有拉乙亥遗址,新石器时代有马家窑文化的大量遗存,青铜器时代有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的丰富遗迹遗物。青海是中国古代羌人居住生活的中心地区之一,卡约、辛店、诺木洪等文化都是羌人创造的文化,其他考古学文化与羌人及其祖先也有密切关系。 传说舜的时代,曾将三苗流放到羌人聚居区三危之地,后融入羌人之中。据史载,约战国初秦厉共公在位时(公元前476-公元前443年),羌人无戈爰剑被秦掠去为奴,后逃回河湟地区,将从秦人那里学得的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播到广大羌人中,羌人很快兴盛起来,无戈爰剑的后代世袭作羌人部落联盟的首领。秦献公时,河涅羌人向今四川、甘肃、西藏、新疆南部等处迁徙,形成许多新的种落。秦孝公曾派太子驷率领包括河湟研种羌首领在内的戎狄92部落酋长朝觐周显王。秦始皇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10年),修长城以界西羌,西羌势力在继续发展。汉代以前,青海羌人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兼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所发展,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阶段。·两汉时期
汉初,生活在青海地区的羌族游牧部落有数十个,羌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主要从事狩猎及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因北方匈奴强大,故河湟羌人臣服于匈奴。原居河西走廊的月氏人遭匈奴攻击后被迫西迁,少部分逾祁连山南迁到湟水流域与羌人杂居,史称湟中月氏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镇压河湟羌人起义,汉军深入河湟,西逐诸羌,并置护羌校尉,统领河湟羌人事务(见李息、徐自为平羌)。神爵初,汉宣帝遣后将军赵充国镇压青海先零羌等羌人,汉军采取打击先零、安抚罕·羌的策略,使羌人归附,置金城属国,安置降羌。汉军在湟水流域罢骑屯田,扩大了金城郡的属县,使河徨地区纳入西汉的郡县体系之中。 汉平帝(公元前1-公元5年)时,王莽在今青海湖周围的广大地区设西海郡(治龙夷,今青海海晏县三角城),强行迁徙内地刑徒和百姓赴西海地区居住,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王莽末年,西海郡因羌人反抗而废弃。 东汉时,青海地区的羌人多次参加反抗东汉统治阶级的起义,朝廷在今青海地区设置的郡县极不巩固。东汉时的羌汉战争前后持续了100多年,声势浩大,给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统治根基为之动摇,羌汉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献帝建安中(196-219年),东汉在湟水流域新置西平郡(治西都县,在今西宁市),领4县,加强了对青海东部地区的控制。 两汉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趋于频繁。接连不断的羌汉战争使许多羌人被迫内迁、西迁和南迁,大批内地汉人通过从军、屯垦、任官、移民等形式进入或长住于青海地区,民族间交错杂居的局面逐步形成。两汉在青海东部湟水、黄河两岸实行军屯或民屯,并逐步扩大屯田规模,戍卒和内地移民把较先进的生产耕作技术、生产工具和作物品种等不断带人青海地区,使这里的农业生产出现了使用铁器、施行农田水利等现象,这是青海农业发展史上的进步。两汉时,青海水陆交通得到开拓性的发展。羌汉战争中广泛使用木车,黄河、湟水上出现古渡、桥梁。东西横穿青海境内的羌中道(亦称青海道),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当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被阻隔时,便可绕道羌中道,使中西交通仍然畅通。邮驿事业开始得到发展,西汉时青海出现当地最早的邮亭,驿路东通金城(今甘肃兰州西),西通环海,北连河西,南至黄河流域。在河湟地区交通线旁的高山上和环湖地区建有障亭燧,一有军情,烽火相通,在军事活动中发挥着神奇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手下大将张郃率军进入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从此纳入曹操势力范围。但魏军遭到以麴氏为代表的西平豪门地主的多次反抗。魏、蜀、吴3国鼎立的局面出现后,自曹魏太和四年(230年)起,魏、蜀双方又展开了争夺河湟地区统治权的战争,蜀汉凉州刺史魏延率军“西入羌中”,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在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地大战。正始四年(243年),蜀汉以镇西大将军姜维接替魏延“领凉州刺史”,数年后与魏军大战于“洮水之西”。与此同时,河湟地区的羌族与匈奴首领纷纷相结叛魏,“围攻城邑,南召蜀兵”。羌酋峨遮塞在今青海民和黄河沿岸阻击魏军;匈奴族首领治无戴也在今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北部抗击魏军,失败后逃往蜀汉。正始十年(249年),姜维进攻西平,不克而退。嘉平六年(254年),蜀军攻占狄道(今甘肃临挑)、临挑.(今甘肃眠县)、河关(辖今青海贵德、循化),迁3县民户人蜀。此后,双方在今黄河以南甘、青交界地区进行拉锯战,直到蜀汉灭亡为止。 晋王朝建立后不久,鲜卑族和匈奴族的一些部落先后自北方入塞。落居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地区的鲜卑各部及匈奴人,由于不堪地方宫吏的歧视与压迫,在秃发树机能的率领下,发动了河西鲜卑长达10年的反晋战争,并一度攻占凉州首府姑臧(今甘肃武威)。凉州地区的羌人各部纷纷响应,羌酋柯成泥也曾攻占西平与浩门,使西晋王朝在凉州地区的统治陷于中断。武帝咸宁五年(279年),河西鲜卑被新任武威太守马隆率兵击败,西晋王朝恢复了对凉州地区的统治。惠帝永宁元年(301年),晋以张轨为凉州刺史。晋王室南迁以后,凉州成为北中国惟一由汉族官吏统治的一个州。不久,西平太守曹桂企图推翻张轨取而代之。张轨遂于怀帝永嘉五年(311年)遣其子张宴率军南下,攻击曹挂。自此,青海东部河涅地区直接纳入张氏父子的统治之下。东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张轨孙张骏自定年号,设置百宫,建立了“前凉”,河湟地区成为前凉王国的一部分。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帝国攻灭前凉,结束了张氏长达76年的统治,河湟地区归属前秦。太元十一年(386年),前秦大将吕光西征西域返回河西后,驱逐前秦凉州刺史梁熙,建立了.后凉政权,河湟地区又成为后凉王国属地。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后凉鲜卑大都统、广武郡公、秃发部落酋长秃发乌孤脱离后凉,建立了南凉王国。次年,南凉进军湟水流域,占领今青海境内河湟地区,并先后在乐都、西平等地建都。前秦苻氏政权灭亡后,羌人姚氏建立的后秦帝国势力扩及陇西,南凉王秃发辱檀惧后秦攻伐,表面臣附于后秦,并被委为凉州刺史,占领了凉州首府姑臧及河西走廊东部5郡,实则“车服礼章一如王者”,割据如故。南凉作为十六国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犹如昙花一现,只存在了短短18年,期间发展农业,创建学校,传播中原文化,推行封建制度,对开拓河湟地区、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后因其王穷兵黯武,导致衰败,不得不退出河西地区,保守湟水流域。安帝义熙十年(414年),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王国军队攻灭南凉,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归属于以枹罕(今甘肃临夏)地区为中心的西秦王国。刘宋元嘉六年(429年),占领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的匈奴沮渠氏的北凉军队越过祁连山脉,将西秦军队逐回河南,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又归北凉王国。10年后,北魏攻灭北凉,又统治了青海东部。梁中大通六年(534年)北魏分裂后,河湟地区又归属西魏。西魏恭帝末年(557年),北周取代西魏,河湟地区归属于北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在魏晋时期的大动荡中,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战火连绵不断,加上不时发生旱灾,人民生活困苦。这种局面直到隋、唐统一中国之后,才有了改变。 在魏晋南北朝大部分时间内,青海东部的今黄南藏族自治州、中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及西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均属鲜卑慕容吐谷浑子孙建立的吐谷浑王国(河南王国)。这些地区的羌族部落,先后融并于吐谷浑族。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既与南朝的宋、齐、梁朝密切交往,也与北朝的魏、周遣使往来,并利用南北交往的有利条件,开通丝绸辅道,发展贸易,不但增强了国力,也为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同时,吐谷浑也先后与西秦、北魏和北周发生多次战争。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魏军乘吐谷浑内乱,深入吐谷浑腹地,击败吐谷浑,迫使其王慕利延逃往西域占领鄯善(今新疆婼羌)等地,建立了西部吐谷浑。一年后慕利延返回青海复国,以后与魏时战时和。北周为了反击吐谷浑的东侵,也曾多次发动对吐谷浑的战争。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太子宇文赟乘吐谷浑内乱,亦曾率兵攻占青海湖滨的吐谷浑都城—伏俟城,但终因大军不能在牧区常驻而撤军。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南部今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大部地区,分布着以党项羌为代表的许多羌族部落,他们“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骑,小者千余骑,织牦牛尾及山羊毛为屋,服裘褐,披毡为上饰,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屯聚,无徭役,不相往来,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禾……元文字,但候草木以记岁时,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内,社会发展缓慢,处于氏族社会阶段。·隋唐时期
隋初,仍保留北周所设鄯州、廓州,废去郡一级建制,并将7县合并为4县。鄯、廓2州只辖河湟一隅,今青海其余广大地区则是吐谷浑和党项等羌的属地。大致以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为界,山南为党项等羌属地,余为吐谷浑地。当时党项诸部落大者5000余骑,小者千余骑,互不统属,大部分役属吐谷浑。吐谷浑自5世纪中叶起势渐强盛,隋初常攻掠骚扰隋边。隋曾多次派兵反击。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吐谷浑震慑,遣使朝贡,双方开始和好交往。开皇十六年,隋以光化公主嫁与吐谷浑主世伏。次年,世伏弟伏允为主,依俗仍以光化公主为妻。自此吐谷浑朝贡岁至。隋浑联姻将双方友好关系推到一个高峰。隋炀帝继位后,对吐谷浑、西突厥拥遏中西陆路通道的状况深感不满,立志打通西域通道。于是劝诱西突厥铁勒部出击吐谷浑,隋军也乘机掩击配合(见铁勒击浑)。吐谷浑虽遭大败,但隋兵一撤,吐谷浑又复其故地。隋炀帝决定西巡,亲征吐谷浑,打通中西通道。大业五年(609年),率百官、嫔妃及数十万大军到青海境,曾在西平郡陈兵讲武,在拔延山(属拉脊山脉)围猎演习。后经今西宁、大通,渡浩门河,在覆袁川(今门源永安河谷一带)围歼吐谷浑主力,伏允败遁。隋卫尉卿刘权等出伊吾道,破吐谷浑伏侯城。于是在吐谷浑故地设置西海、河源、且末、鄯善郡,命刘权留镇河源郡积石镇,发天下罪徒配为戍卒,大开屯田(见隋炀帝西巡、隋代河源郡屯田)。刘权在边5年,诸羌安服,贡赋岁入。隋末,吐谷浑复其故地。 河西陇右地区在隋末大乱时,先后为地方割据势力薛举和李轨所占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平定李轨,据有青海东部等地(见李轨割据)。唐袭隋制,仍设鄯、廓2州,但辖县有变化。天宝初鄯州共有5794户、28069人,廓州有4170户、29722。鄯、廓2州辖区之外仍是吐谷浑与党项诸羌地。唐初,吐谷浑不断在沿边攻掠。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唐派李靖等率大军征讨吐谷浑,将吐谷浑变为唐之属国(李靖西征吐谷浑)。十四年,唐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妻吐谷浑主诺曷钵。这时吐蕃帝国兴起,一再向唐求婚。贞观十五年唐以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为汉蕃两族人民的和好往来奠定了基础。但吐蕃正处在向外扩张时期。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吐蕃开始大举进攻吐谷浑。唐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援措施,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国亡。咸亨元年(670年),唐遣薛仁贵等率大军讨击吐蕃,然而大非川之役唐军失败,助吐谷浑复国的希望破灭。后吐谷浑王室被安置到今宁夏境,唐在浩门河(今大通河)流域置合门府安置留居祁连山南北的吐谷浑部。吐蕃得到吐谷浑故地后,开始了对青海广大牧区的占领。原役属吐谷浑的党项诸部、其他羌种有的降唐内迁,留居故地者都成了吐蕃属部,定期向吐蕃交纳贡赋,应征兵役。唐蕃关系虽以和好交往为主流,但双方争战仍很频繁。唐为了防御吐蕃的攻击,先是在部州都督府下不断增设军、守捉、城等,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陇右节度使区,所辖边防军单位陆续增加到20多个,主要有河源军、积石军、临洮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宁塞军、临蕃城等,共管兵7.5万人,以备御吐蕃。为解决军粮问题,约于仪凤年间(676~679年)在河湟地区开始屯田,到永隆初黑齿常之任河源军大使时屯田面积达到5000余顷,粮食年产量最高时达100余万石(见唐代河湟屯田)。吐蕃为与唐军对峙,也在青海境相应设置了不少军事单位,如石堡城(铁仞城)、大莫门城、九曲军、渔海军、青海节度使等。唐蕃之间基本上以赤岭、黄河为界,但不同时期又因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变化而略有伸缩。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哥舒翰率河西、陇右两节度使区精兵东守渲关,西部边境空虚,吐蕃乘机攻占了包括今青海东部在内的广大陇右地区。吐蕃将占领区唐人沦为奴仆,对他们强制实行民族同化政策。驱迫壮者为其作战,把他们的眷属留在后方作人质,同时从事农牧业生产。9世纪中叶,吐蕃王室分裂,贵族权臣自相火并。驻河陇地区的军官将领尚婢婢、论恐热等互相混战,对河陇地区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破坏。河陇人民在沙州汉族人张议潮领导下乘机起义。宣宗大中五年(851年),鄯、廓、兰、河等11州地复归唐有。在此前后,由吐蕃随军奴隶演变而来的榅末人形成一定的势力。张议潮死后,唐和吐蕃都不能有效控制河湟地区。榅末人参与吐蕃平民奴隶暴动后,一度控制了河湟等地区的局势。唐末五代,青海地区处在分散的地方割据势力和大小宗教首领的统治之下。 隋唐时期鄯、廓2州辖下的编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其赋税摇役等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同。吐谷浑、吐蕃、党.项羌等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吐谷浑人饲养的青海骢十分著名。吐谷浑与隋、唐都曾有过长期的互市关系。唐与吐蕃曾以赤岭为互市地点。唐以丝织品、茶叶等与吐蕃交换马匹等。隋唐时交通邮驿业有一定发展,唐蕃古道被后世誉为沟通汉藏两族联系的“黄金桥”。纵贯青海境的逻些沙州道是管理较完善的驿道。唐代佛教盛行,一般认为今西宁北山的两尊露天金刚像雕成于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年)和敦煌佚名氏等写下了不少有关青海的诗作。·宋元时期
唐末五代至宋初,青海地区处在吐蕃地方割据势力和大小宗教首领的分散统治之下。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河湟吐蕃逐渐形成几个较大的部落集团,各部落集团听命其大首领。如河州有耸昌厮筠,宗哥(今乐都)有李立遵,邈川有温逋奇等。这些大首领均图谋发展势力,吞并对方,统一河湟洮地区。于是吐蕃王朝时期赞普之后裔角厮罗成了他们争相拥立以号令诸部的对象。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初年,李立遵在廓州尊角厮罗为赞普,标志着河湟吐蕃政权一一角厮罗政权的诞生。此后角厮罗既是人名又是政权和部族名称。角厮罗本人早年被大首领们争夺拥立只是当作旗帜、愧儡,而这些大首领们在互相争夺过程中势力均遭削弱。后角厮罗摆脱大首领们的控制,约于11世纪30年代中期将政治中心迁至青唐城,从此,角厮罗政权逐步走向兴盛。角厮罗辖地主要是河湟洮地区,盛时幅员3000余里,今青海全省皆在其辖区内。境内以吐蕃人为主体,还有党项人、汉人、回鹘人以及侨居的西域商人等,人口最多时近百万。角厮罗经济的主要产业是畜牧业,其次为农业,手工业中最负盛名的是锻造铁甲。角厮罗利用丝绸之路北道为西夏控制后,许多商人苦于西夏人的盘剥而改行青海道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青唐城一时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角厮罗也因此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角厮罗的强盛及其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引起周边民族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宋、辽、西夏皆谋与之建立关系。角厮罗政权与宋、西夏、辽以及回鹘、西域都有交往,与宋的关系尤为密切。角厮罗政权前后存在近百年,共传6主,历代国主都接受宋朝的封赐,北面称臣,在实行联宋抗夏的基本国策的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角厮罗曾与辽、西夏、回鹘联姻,与宋、西夏都有过战争和边事纠纷。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洮西安抚使王赡率部进占湟水流域,在青唐建部州,在邈川建湟州。但由于遭吐蕃人的反抗,加之粮饷困难,宋军被迫于次年撤出了湟水流域。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宋军在王厚统领下,再次攻取湟州。次年收复鄯州、廓州,并改鄯州为西宁州,角厮罗政权宣告解体。 宋又陆续建积石军、震武军。宋在熙河兰湟路置蕃学,对吐蕃贵族子弟实施儒学教育;在河湟地区招募弓箭手垦田戌守,修浚渠道,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亡。次年,宋军陆续退出青海东部,将地方交给角厮罗后裔益麻党征(赐名赵怀恩)主持。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金兵攻占河湟地区。西夏崇宗大德二年(1136年),西夏攻占金乐州、西宁州,次年又遣使携重金请金国将青海东部割让给夏国,金同意将乐、廓、积石3州割让给夏。夏将积石州更名祈安城。后来金在河州西部另析置积石军,金夏在黄河之南约以隆务河为界。 1182年,金升积石军为州。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蒙古军在成吉思汗率领下逆黄河而上攻取积石州后,又分兵攻占西夏的西宁等州。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设西夏中兴行中书省(后改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青海湟水中下游地区为甘肃行省西宁州地。至元(1264-1294年)初(一说1253年),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河州,隶宣政院,辖青海地区(湟水中下游除外)、甘肃西南部及四川北部部分地区。其辖区内今青海境元时还设有积石州元帅府、贵德州、必里万户府等。元代将宋、夏时的乐州、廓州并入西宁州。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则归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元代实行分派宗王镇守地方的政策。元初,忽必烈封其第七子奥鲁赤为西平王,镇戍川藏甘青地区。奥鲁赤的子孙镇西武靖王一系就驻在朵思麻地方。元初,西宁地区为章吉驸马封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封章吉为宁濮郡王,镇守西宁州。仁宗延祜四年(1317年)封章吉之弟脱脱木儿为歧王,后又封速来蛮等为西宁王,接替镇守西宁地区。元顺帝时,封卜烟贴木儿为宁王,镇守柴达木盆地及其迤西地区。元代青海地区依然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兼营农业。牧场归封建领主所有,牧民被固定在一定范围内从事生产。东部宜农区经营小规模农业,通行封建租佃关系。据《元史·食货志》载,至元八年(1271年)时,西宁州的税粮标准是旱地每亩3升,水地每亩5升。二十三年,设西宁州等处拘榷课程所,负责税收和财政转运事宜。元代驿传制度号称发达,朵思麻地区为元通往乌思藏的驿道所经,使者、僧人、商旅往还频繁。元朝在积石州、贵德州等处各置有脱脱禾孙站,但青海境内驿站数目没有明代多(见站赤)。元朝由于马匹易得,茶马互市不盛行。世祖忽必烈曾派都实探查河源,后形成〈河源志》。元代青海主体民族是藏族,还有汉、蒙古、回纥等族人。元时突厥族乌古斯部落中撒鲁尔部的一支从中亚展转迁徙,至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带定居下来,后来形成撒拉族。回族先民从中亚一带大批迁入,他们大多是蒙古军队的“西域亲军”和随军工匠、商人及其家属,后来形成甘青地区的回族。元朝推行“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民族政策,扶植和利用藏传佛教为其统治服务。僧人多被任命为各级地方官,并准予世袭。除推崇佛教外,对伊斯兰教也给予优遇。元在包括青海在内的广大民族地区成功推行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明代
明洪武初,明军在副将邓愈率领下进人河湟地区,西宁地区故元势力纷纷降明,明廷即于洪武六年(1373年),改元西宁州为西宁卫,卫下辖中、左、右、前、后5个千户所。又于碾伯(今乐都)设置碾伯守御千户所,改元贵德州为归德守御千户所,在河州卫所辖今循化县一带设置积石州千户所。在进行卫所设置的同时,明朝为了加强控制,在河湟地区实行土汉参治的治理政策,此为明王朝治理青海政治举措中的一大特点。另外,在今青南广大游牧地区则设置若干羁縻卫所。洪武四年以元必里万户府之地置必里千户所,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升为必里卫。洪武六年在今川青藏交界地区设朵甘卫,次年升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此外,在柴达木盆地撒里畏兀儿人居住地区设置安定、阿端、曲先、罕东4卫,由西宁卫节制,史称“西宁塞外四卫”。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在今玉树州通天河流域设必里术江卫。这些羁縻卫所均由部落首领担任卫宫,部落内部准其因俗而治。 在军事上,明代后期,与卫所系统平行的,还有一套镇戍系统官职,有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等,所统之兵称为“营兵”,后来成为地方驻军的主体。另有防守官系统,共驻防13处。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整饬西宁兵备道,由陕西按察副使充任,常驻西宁,兼管凉州、庄浪、镇番、古浪等卫所,有权调动卫所管军,还握有吏治和刑狱大权。 明代青海地区土地占有关系比较复杂,不同时期又有一些变化。大体而言,东部农业区以国有屯田及封建领主(或地主)和寺院的土地所有制为主要形式,以零星的自耕农土地作为补充。西部、南部牧业区是部落领主占有制。明代河湟地区的屯田以军屯为主要形式,屯田所获就近供军,这对保证西北边疆的安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屯田的开展,相应地也出现了移民现象,并直接影响到今天青海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的格局,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青海农业的开发。明代前期,青海畜牧业经济比较发达,洪武末年实行金牌制后,出自青海境内的马匹就约占当时金牌纳马总数的78%。自明中期以后,东蒙古人居青海,战乱频繁,畜牧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明代,除藏、蒙古各族以部落或帐户为单位经营的畜牧业外,在青海境内又置牧马监苑,牧养官马。成祖永乐四年置甘肃苑马寺于碾伯,辖6监,其中甘泉、祁连、临川、宗水4监在青海境内,牧马达6万余匹。明政府又承袭唐宋以来与西北少数民族实行茶马互市的做法,专设西宁茶马司,实行茶叶专卖。而明时的茶马贸易又有别于前代,即实行差发马制,利用官方控制的特殊贸易形式,加强对少数民族经济的控制。因此其实质与唐宋时期自由交换的荼马互市有所不同。随着农业、牧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明代青海的交通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西宁卫置有7驿、5递运所、14急递铺,河州西南甘青藏区曾置有“山后七驿”(又称纳邻七站),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网。 青海是个多民族地区,除自宋元时活跃于青海的“吐蕃”(明时称“西番”)外,又有西海蒙古势力入居青海,并逐渐发展成为青海境内一个重要的民族成分。另外,自唐宋以至元代就已出现的回民,到明时已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正式形成并扎根于甘青一带。自元代撒拉人先民迁徙循化后,经过不断补充和吸收新的成员,到明代中叶,撒拉人口已达“男妇一万名口”,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另外,元末明初,“西宁州土人”之称普遍见于史籍,虽然直到民国时期人们仍然称其为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正式定名为“土族”,但在明代,土人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即已基本形成。明代,曾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即宗喀巴,他创立了藏传佛教一个新的派别格鲁派(俗称黄教)。黄教一经创建,就在藏区广泛传播,其势力几乎垄断了整个青海藏族地区,并对青海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王朝通过它有效地维持并实施了对广大牧区和少数民族的封建统治。 青海地处边卫,文化落后,明初尚无学校设立,至宣德年间经多方奏请才设立西宁卫儒学。另外在西宁、碾伯二地又有民间自立社学2处。明时青海也曾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边塞诗人,如西宁卫人张问仁。另外也有曾在青海任职的官吏及曾来青海的文人如刘敏宽、龙膺、石贾、万世德及僧人宗油等也都留下不少描写青海的诗赋。此外,张芝的嘉靖《西宁卫志》(已佚)和刘敏宽、龙膺篡修的万历《西宁卫志》开创了青海地区编史修志的先河。而藏土回蒙汉等民族共同创建的寺院建筑与绘画艺术,也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代末年,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曾挥戈西进,控制西宁地区达1年之久,势力达青海湖地区。贺锦在西宁不幸遭地方豪强势力杀害。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大顺军在西宁地区的活动也宣告终结。·清代
清初,基本沿用明朝统治制度。清廷重新任命相继投降清朝的原有士官为世袭土司,使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西宁副将为西宁镇总兵,加强了对青海东部地区的军事戍守。康熙、雍正时,清廷多次对割据新疆不断进行分裂活动的准噶尔部噶尔丹等用兵,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增设卡伦,派兵防守。 噶尔丹败亡后,青海蒙古诸台吉归顺清朝。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一月,青海厄鲁特蒙古首领达什巴图尔(固始汗之子)偕诸台吉入京觐见,清廷封达为和硕亲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皇十四子允褆出任抚远大将军,率清军从青海分南北两路进军西藏,驱逐侵藏准噶尔部军。事平之后,清廷不再晋封青海蒙古首领为西藏汗王,并对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固始汗之孙)的权势实行限制和防范,这便引起了罗卜藏丹津的极大不满。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以“恢复先人霸业”为口号,发动叛乱。次年,清廷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四川提督岳钟琪率大兵进剿。平息叛乱后清廷采纳了年羹尧所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对青海的地方建制作了较大调整,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①雍正初,清廷设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青海办事大臣),直隶中央“理藩院”,管理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和蒙藏两族事务。②将青海蒙古编为29旗,各旗由札萨克(旗长)统领,划定各旗游牧地界;清查青海藏族户口,委任千、百户,将藏族部落原隶蒙古部落改为由就近地方官府管辖。③雍正二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下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至道光九年(1829年),东部河湟地区的行政建制为1府3县(西宁、碾伯、大通)4厅(巴燕戎格、丹噶尔、循化、贵德)。④建立祭海会盟制度,由朝廷派员主持祭祀青海神,并对黄教寺院进行整顿。⑤雍正五年,设大通镇总兵(驻今门源回族自治县,十三年改为副将),并在西宁、北大通、贵德、循化等地增添马步守兵,加强了军事力量的配置。 清代,青海各族人民不断开展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雍正时,清廷规定青海蒙、藏牧地以黄河为界,禁止相互逾越。因河南草原狭窄,不敷放牧,河南藏族怀念蒙古人居以前原河北牧地,故多次北渡黄河,与守卡、巡防清军发生武装冲突,部分人还抢掠蒙古部落。清廷多次派兵镇压藏族北返活动,追杀藏族民众,迫使藏族各部返回河南。藏族侯清军撤走后,仍然大批渡河北迁,坚持不懈地开展还牧河北的斗争。直到威丰时,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廷只好同意刚咱(察)等藏族部落在环湖和黄河以北各地驻牧。 乾隆、同治、光绪年间,青海地区先后爆发了撒拉族、回族等群众反抗清朝统治的起义和斗争,虽然都遭到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但在省内外造成了极大的声势,有力地震撼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清代青海经济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河湟谷地农田大部分被各土司占有,牧业区草场和牲畜由寺院宗教上层和王公、千百户占有。农民除给土司缴纳地租外,还向官府缴纳田赋。牧民除向占有者缴纳实物租外,还要提供劳役和贡物。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随着时局的稳定与否而变化。清代中期,由于在东部农业区实行边角荒地开垦后永不起科的政策,农民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发展。光绪时,清廷同意西宁办事大臣庆恕重办青海垦务,在黄河沿岸扩大小块农业区,增加了粮食自给程度。手工业生产主要是从事农产品、畜产品加工,以及各工匠从事的家庭手工业。矿业开采处于起步阶段,人工开采茶卡、柯柯盐矿,开采大通煤窑,规模较前有所发展。乾隆后,开采境内砂金,有一定规模的如札马尔图金矿。商业贸易逐步繁荣。清初沿袭前代继续实行茶马互市制度,由西宁荼马司办理。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结束了延续一千余年的茶马互市制度,官方所用的马匹通过贡赋形式征集,茶马贸易转由民间经营。西宁等城镇是民族贸易的中心,乾隆时就出现有山西、陕西等地商人办的商号、会馆。雍正时,蒙藏各部与内地贸易地点由那萨拉(日月山)改在丹噶尔,使丹地商业发达,人口增加,嘉庆、道光时商业十分兴盛,成为农、牧区之间贸易的重要市场。光绪后,青海畜产品开始落入外商之手,“西宁毛”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清代交通运输有新的发展。在东部农业区形成了以西宁府为中心的驿道网络,在西部柴达木地区有通向西藏、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的道路。青藏大道是内地联系西藏的重要桥梁,自西宁至拉萨大昭寺共67程,3670余里,虽路途艰辛,但贡市往来、民间商队仍畅通于世界屋脊的这条道路上。运输主要靠陆路交通,用牲畜马车驮运。循化、贵德、民和等地黄河上有渡船运输。光绪后,外国洋行利用皮筏水运青海羊毛可至兰州、包头等地,再经张家口、天津出口。光绪末,改驿归邮,成立西宁府邮政分局,并在部分县城设立代办所,办理信函、汇兑等业务。 清代初、中期,在府城、县城办有少数儒学、社学、书院,光绪后改设为中学堂、小学堂。中后期,西宁及部分县城曾设立回民社学、义学。宣统时在西宁设蒙古半日制学堂(后改为宁海蒙番小学),但学生较少。清代编修的地方志如顺治《西宁志》,乾隆《西宁府新志》、《循化志》,光绪《西宁府续志》等,保存了地方历史和现状的史料,成为今天宝贵的文化遗产。·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在青海的清朝地方官自动离职。北洋政府废青海办事大臣,改设青海办事长官。1912年9月,袁世凯任命原西宁府知府廉兴为青海办事长宫,任命马麒为西宁镇总兵。次年,廉、马共同主持祭海会盟,宣布清帝退位、民国成立的消息,劝蒙藏头人联名致电北洋政府,表示拥护共和。自此青海全境正式归附中华民国。马麒到职后,积极扩军,组建宁海军。1915年,廉兴被查办,马麒任甘边宁海镇守使兼蒙番宣慰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样,青海地区结束了前清数百年来政令不一的局面,同时为马氏家族统治青海奠定了牢固的基础。1925年,国民军入甘。次年,冯玉祥任马麒为青海护军使,马麒所部军队接受国民军改编。1928年10月1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将甘肃省西宁道属7县及原青海办事长官所辖蒙古29旗、玉树25族、环海8族、果洛等地划出,成立青海省,西宁为省会,任命孙连仲为首届省主席。孙任期不到一年,此后依次由马麒、马麟、马步芳任青海省主席或代主席。青海建省初,全省人口约有93万。民国时多次增设县、设治局等,行政区划屡有变动。至1943年已有l9县、6设治局。1947年,全省辖1市(西宁市);1地(玉树行政督察区);19县:大通、湟中、互助、乐都、民和、循化、贵德、化隆、湟源、共和、门源、玉树、都兰、兴海、同仁、囊谦、称多、海晏、同德县;还有祁连设治局、星川设治局。已改县或裁撤的设治局有海晏、兴海、通新、香德、西乐、和顺等。马步芳控制青海军政权力后,青海表面上服从国民政府,青海军队也列入国民政府军的序列,但马氏军阀在其控制的地盘内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青海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可以说处于半割据状态。马步芳主政青海后,集党政军权于一身,实行封建独裁的黑暗统治,增加农牧民的赋税儒役负担,对青海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和奴役。马氏军阀控制的军队,由宁海军初建时的1300余人到解放战争时增至15万人,30多年间增加了百余倍。他们利用这支军队多次血腥镇压、抢劫藏、哈萨克等族人民,还曾派兵在青南和河西围追堵截红军,赴陇东参加反共反人民战争等。1949年青海解放前夕,青马军被人民解放军消灭。 民国时期青海经济的主体产业是传统的农牧业,畜牧业经济占较大比重。牧场归封建领主(蒙古王公、藏族千百户等)占有。畜种改良与培育在一定范围开展,出现兽疫防治机构,牲畜数量最多的年份曾突破1000万头(只)。但畜牧业一直停留在靠天养畜的低水平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农业生产水平较前有所提高,经多次举办垦荒,农田面积有所增加。1949年全省土地面积679万亩,比民国初期增加1/3强,其中水浇地面积达782940亩,比民国初期有增加。土地以封建地主占有制为主,主要耕作方式仍是“二牛抬杠”,经营粗放,加上自然灾害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粮食产量低,许多年份小麦、青裸等作物平均亩产不足百斤。民国时青海的植树造林成绩较为显著,但与此同时在林区实行剃头式滥伐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传统的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较前有所发展,出现官营工矿企业。1930年在义源祥商号内附设了义源工厂,随后又相继开办了军械厂、印刷厂、纺织厂、火柴厂等。后来在此基础上建成“八大工厂”等。这些厂矿有些属于传统的作坊,有些是手工工场,拥有电力机器设备的企业占少数,且规模不大,条件简陋;但它毕竟采用了比过去先进得多的技术设备,给闭塞落后的青海第一次带来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新气息。在一些厂矿多少采用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及货币工资制度,某些产品具有了资本主义商品的属性。民国时商业网点增多,商业资本家萌生,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金融业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局部地区公路网初步形成,小型飞机出现。自清末开办邮政,到1947年已有了自办汽车邮路。无线电台、电话装置相继出现。 民国时赋税徭役十分沉重,除农业区的田赋、牧区的草头税(后改为建设费)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仅可查的即达七八十种。以税为例,有地照税、契税、油粮磨税、印花税、牙税、营业税、出入山税、人口税、烟筒税、门槛税等30余种。民国时期,马步芳家族官僚资本产生并逐步发展,控制了青海全省的农业、牧业、工矿、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垄断了青海的经济命脉,使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 民国时期青海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有缓慢的发展。近代教育制度逐步确立。40年代中期,全省有初等、中等学校960所,在校学生5.4万余人。没有高等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农区约14.1%,牧区约2.4%。成人文盲率在90%以上。《中山周报》是青海第一家报纸。影响较大的是《青海民国日报》。民国时出现青海最早的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台,但条件都很差。1928年,西宁始设一所平民医院,后来发展到3所医院,拥有约100多张病床。农村牧区普遍缺医少药。地理
·玉珠峰又称可可赛极门峰,海拔6178米,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位于青海省中部
·地势地貌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均属高原范围之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村,海拔为1650米。青南高原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在总面积中,平地占30.1%,丘陵占18.7%,山地占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积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积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积占1.7%。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脉和谷地大都终年积雪,广布冰川。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 祁连山地 位于本省东北部,北邻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由一系列北西——南东平行走向的褶皱、断块山脉与谷地组成。东西长达1200千米,南北宽约250—400千米,面积11万平方千米,西端及北缘伸入甘肃境内。一般海拔在4000米以上,景观垂直分异显著,格状水系发达,5000米以上山峰很多,西面地势高,平行岭谷紧密相间。4500米以上的山峰和山谷常年覆盖着积雪和冰川。从北向南有黑河等6个谷地,谷宽20—30千米。除南部有沙漠、戈壁外,多为4200米以下的坡地。牧草生长良好,是重要的天然牧场。东段平行岭谷少,山势较低,海拔4000米左右,仅冷龙岭有冰川分布。谷地海拔2500米上下,主要有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西宁盆地和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黄河谷地。谷地周围的山脉高度多在4000米左右,除少数山头常年积雪外,大都有牧草生长,是优良的牧场;河谷两岸均有较宽的阶地,气候湿暖,土壤肥沃,为本省农垦较早也是主要产粮地区。 柴达木盆地 位于本省西北部,周围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环绕,东西长约850千米,南北宽约300多千米,面积2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内陆盆地。盆地海拔2600—3100米之间,是青藏高原陷落最深的地区,盆地内戈壁、沙漠分布广泛,系典型的封闭的高原盆地。整个盆地地势平旷,土地辽阔,矿藏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美称。巴颜喀拉山 青南高原 是柴达木盆地、青海南山及贵德巴音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面积3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主要由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组成,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山脉间的高原也多在4000米以上,是本省最高的地区。常年积雪的山峰很多,冰川极其发育。高原西部和南部同藏北高原、川西北高原连成一片,高原面积相当完整。这里雨、雪较丰,多湖泊、沼泽,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星宿海、约古宗列盆地有大面积沼泽地,扎陵湖、鄂陵湖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和水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地面海拔高,地势起伏小,坡度平缓,河流切割不显著。高原东北部地势低凹,黄河及其支流切割深,形成许多盆地、谷地和多级阶地,海拔约在2500—3000米之间,气候温暖,灌溉便利,适宜放牧与农耕。高原东南部由于江河下切,形成高山深谷、山陡岭峻,河道曲折、水流湍急,落差大,具有发展水能的优越条件。青海湖鸟瞰图 青海湖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达4456平方千米,环湖周长360余千米。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橡皮山,将其紧紧环抱。从山脚下到湖畔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草原。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著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北,面积0.5平方千米,春夏季节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主要有斑头雁、鱼鸥、棕头鸥、燕鸥、鸬鹚等。湖北岸10千米处的温泉、湖东的新月沙丘、白佛寺和湖南岸的大草原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首届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的成功举办,已经使这项国内级别最高的赛事跻身于国内最具吸引力和号召力的顶级赛事之列。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 三江源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国家于1998年设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4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总面积为15.23万平方千米,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平均海拔4400米左右。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脉。由于受第四纪冰期作用和现代冰川的影响,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可见古冰川地貌。 三江源区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为-5.6~3.8℃。年平均降水量262.2~772.8毫米,年蒸发量在730~1700毫米之间。保护区内总人口约7.6万人,藏族人口占90%以上,人口密度为0.5人/平方千米。 三江源区河流主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大类,有大小河流约180多条。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格拉丹冬雪山,年平均径流量为177亿立方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年平均径流量232亿立方米;澜沧江发源于果宗木查雪山,年平均径流量107亿立方米。源区内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源区内有大小湖泊近1800余个,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有扎陵湖、鄂陵湖、玛多湖、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等。·土壤
青海土地类型共有13个一级类型和75个二级类型。其土地类型及其分布:1.河湖滩地及湿地。这类土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的湖滩和河滩地上,土质主要为湖积物和冲积物。湖泊周围多盐碱土滩地和盐土沼泽地。青海湖盆地和共和盆地湖滨多形成草甸湖滩地。平地除上述集中分布外,青海省东部的山间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分布有大面积的风蚀雅丹平地,形成坚硬的盐磐,为盐漠平地;祁连山东部的门源盆地为黑钙土平地。2.绿洲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也有少量分布。该地土壤为灰棕漠土、棕钙土和淡栗钙土。3.平缓地除高寒的青南高原、祁连山高寒地区以及柴达木盆地西部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地表组成物质洪积物和坡积物兼有,青海省东部的湟水和黄河地区土壤为灰钙土和栗钙土。4.台地在青海省各地均有分布。台地比较平坦,边缘常有坡或陡坎,相对高度一般大于50米,完全不受地下水的影响。湟水,黄河谷地海拔2300米以下,为灰钙土台地,或称黄土台地;海拔2800米—3300米的草甸草原地带上为黑钙土台地。柴达木盆地东部海拔为荒漠土或半荒漠土台地。在青南高原东南部和祁连山东海拔3300米以上地区,分布为高寒草甸台地。5.沙漠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戈壁集中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山前倾斜平原。地表组成物质为砾石和砂砾石。土壤主要是灰棕漠土。6.低山丘陵地、中山地、山原。低山丘陵地分布于山体的下部,相对高度小于1OO米,除青南高原和祁连山、高寒地区外,各地均有分布,土壤组成和丘陵地相同。中山地分布于南部班玛和玉树一带上限为4000米~4300米,北部门源地区为3300米。土地类型依次出现栗钙土、棕钙土、灰棕漠土中山地。山原主要分布于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表面起伏较小、河流切割程度轻的高原面上。地表组成物质主要为高寒残积风化物和现代河湖冲积洪积物。土壤为高山草甸土和草原土。7.高山地、极高山地。高山地主要分布于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山体的上部。祁连山一般在3300米以上,青南高原在4000米~4300米以上。土壤类型相应为高山草甸土、灌丛草甸土和草原土,一般土层薄,粗骨性较强。极高山地分布于高山地以上山体的顶部。祁连山东部在海拔3900米以上,祁连山西部在4500米以上;青南高原东部在4600米~4800米以上。青南高原西部在5000米以上,土壤为高山寒漠土。·冰川
省内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冰川总面积4621平方公里,总储量3988亿立方米。冰川面积以唐古拉山脉最大,其次是东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全省内陆河流域冰川面积2765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总面积的60%,冰川储量为2163亿立方米,占全省冰川总储量的54%。其中,以柴达木盆地内陆河流为最多,冰川面积1358平方公里,占内陆河流冰川面积的49%;外流河流域冰川面积1854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总面积的40%。全省冰川年融水量35.8亿立方米,其中外流河域冰川年融水量达17.4亿立方米,入内陆河流域18.4亿立方米。在主要河流中,长江流域冰川年融水量11.8亿立方米,黄河流域为3.9亿立方米,柴达木盆地河流流域为9.2亿立方米,可可西里盆地河流流域为3.5亿立方米,祁连山北部河流流域为4.9亿立方米,澜沧江流域为1.7亿立方米。·河流
青海省外流区与内流区大致以祖尔肯乌拉山、可可西里山、布尔汗布达山、布青山、鄂拉山、日月山、大通山为界,西北部为内流区,东南部为外流区。全省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71条,干支流总长度27690千米。青海省河流年径流总量631.4亿立方米,占我国年径流总量的2.34%。 1.高原河流特征 外流区面积较小,但径流丰富。外流区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48.2%,年径流总量509.9亿立方米,占全省年径流总量的80.8%,是内流区年径流总量的四倍。 水系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外流河干支流的流向不仅与山脉走向一致,而且与地势的倾斜方向一致,多从西北流向东南,水系多成树枝状或羽毛状。内流河受盆地地形影响,以局部湖泊低洼地为中心,构成向心辐合状水系。 河流的补给形式多样。青海省河流的补给有雨水、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等。外流河的补给以雨水为主,冰雪融水为辅;内流河多数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综合补给,少数为雨水补给。 外流河水能资源丰富,含沙量由源头向下逐渐增大,内流河径流量虽少,但意义十分重大。外流河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区,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源头多草原、草甸、湖泊、沼泽,地势起伏相对较小,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流向下,地势相对高差越大,水流侵蚀能力加强,加之流经区域植被稀少,河流含沙量逐渐增加,唐乃亥至循化这一区间,是全省地表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内流河径流量虽少,但它们为“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必需条件,青海湖水系对于保持青海湖的生态具有重要作用。 2.外流水系 外流水系由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组成; 黄河水系 黄河是祖国的第二条长河,是青海省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正源卡日曲,它与约古宗列曲汇合称为玛曲,玛曲东流入扎陵湖和鄂陵湖,之后顺山脉地势向东南流去,在青海省及毗邻的川、甘两省,形成一个著名的“S”形河曲,为“黄河九曲第一曲”。黄河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附近出境。黄河在青海省境内的主要支流是湟水。 黄河在青海省干流长约1693千米,年径流总量171.6亿立方米,流域面积约12.1万平方千米。 湟水是黄河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它发源于海晏县的包忽图山,流经海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等县市,在甘肃省河口镇的达川汇入黄河。干流长374千米,流域面积16100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26.1亿立方米。湟水虽小,但落差大,水流湍急,所经地区是全省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意义十分重大。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湟水已不能满足需求,加之河流的污染,供需矛盾日益严峻,因此青海省引大(大通河)济湟(湟水)工程迫在眉睫。 大通河是湟水最大的支流,它发源于祁连山支脉木里山,流经门源、甘肃连城等地,在民和县享堂汇入湟水。全长500千米,流域面积12936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23.1亿立方米。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水系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在青海省干流总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14.2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129.6亿立方米。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峰各拉丹冬(海拔6621米)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源头地区由沱沱河、朵尔曲、布曲、当曲和楚玛尔河汇合而成,沱沱河为长江的正源,以下称为通天河。通天河向东南流至玉树县巴塘河附近的直门达,此以下称金沙江,继续向东南流,入川藏境界。 澜沧江水系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在青海省内称扎曲,发源于唐古拉山北侧加里苟孔桑公玛峰(海拔5500米)东南坡,向南流经西藏、云南等省区,流出国境称为湄公河。 3.内流水系 内流水系由柴达木水系、青海湖水系、茶卡、沙珠玉水系、哈拉湖水系、祁连山水系和可可西里水系组成。 柴达木水系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该水系由格尔木河、柴达木河、香日德河、巴音河等40余条河流组成。 格尔木河 发源于昆仑山支脉阿克坦齐钦山(海拔5500米),它由奈曲郭勒河、修沟郭勒河汇合而成,向北流经柴达木盆地南部的绿洲、沙漠和盐滩,最后注入达布逊湖,全长270千米左右。格尔木河对格尔木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以及对盆地绿洲农业用水都有重要意义。 青海湖水系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该水系由布哈河、倒淌河、黑马河等19条河流组成。 布哈河 发源于祁连山支脉果林那穆吉木全山,上游阳康曲,天峻县阳康以下称为布哈河,全长约300千米。布哈河是注入青海湖最大的河流,它对于保持青海湖的水位,提供湟鱼产卵场所意义重大。 茶卡、沙珠玉水系 在青海湖水系以南、青海南山是两水系的分水岭。该水系由19条河流组成。 哈拉湖水系 以哈拉湖为中心,由16条河流组成。 祁连山水系 位于祁连山地,由黑河、疏勒河、党河等16条河流的上源组成。各河均流入甘肃省河西走廊。 可可西里水系 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高天寒的可可西里山,由为数众多而各自独立的河湖(河流有50条)水系组成。·湖泊
青海省是多湖泊的省份之一,共有湖泊439个,面积13385.7平方千米,为全省总面积的1.85%,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5.8%;仅次于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 内流区湖泊面积大,外流区湖泊面积小。内流区共有湖泊212个,面积10908.7平方千米,外流区有湖泊227个,面积2463平方千米。 按矿化度将青海省湖泊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三类。淡水湖泊数量大,面积小,而咸水湖和盐湖数量较少,面积大。全省共有淡水湖286个,面积3454.9平方千米,有咸水湖和盐湖153个,面积9930.8平方千米。 高原湖泊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具有:湖泊多为构造湖;湖面海拔高、水温低;湖水清澈,湖面洁净;湖水的化学性质各异;水量蒸发多,汇入少;营养贫乏,生物种类少,产量低等重要特征。 1.淡水湖 主要分布在青南高原的外流区及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有扎陵湖、鄂陵湖、可鲁克湖等286个湖泊。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青海省也是黄海上游地区面积最大的两个淡水湖,鄂陵湖居东,扎陵湖居西,相距约30千米,大小相差不多,犹如镶嵌在黄河上游银链上的两颗明珠。两湖湖面海拔4000米以上。湖中鱼类单纯,鄂陵湖中有一面积约l~2平方千米的鸟岛,每年有20多种候鸟来此繁衍生息。 2.咸水湖 主要分布在可可西里山地区、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有青海湖、可可西里湖等。 青海湖湖形呈椭圆形,东西稍长,周长300多千米,面积4583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195米,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33米,湖水总量742亿立方米,矿化度15.5克/升。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中生物种类单纯,生产裸鲤(俗称湟鱼),湟鱼味美肉香,鲜嫩可口,享誉省内外。湖中有驰名中外的鸟岛,以及海西山、海心山、沙岛、弧插山(三块石)等五个岛屿,近年来由于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径流减少,导致水位下降,湖面缩小,原来的鸟岛已变成半岛。每年春夏季节有11种10万余只候鸟到鸟岛生育繁衍。鸟岛是我国八个鸟类保护区之一。 3.盐湖 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著名的盐湖有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柯柯盐湖等。盆地盐湖面积占全国盐湖面积的近90%。 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由9个表面有盐水的盐湖和2个干盐湖组成。湖面平均海拔2678.5米,东西长118千米,南北宽20—40千米,总面积约5856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内陆盐湖。察尔汗盐湖氯化物储量达600亿吨,除氯化钠外,还有氯化钾和氯化镁。其中钾盐储量为1.5亿吨,仅次于死海,居世界第二位,是我国目前生产钾肥的主要原料供应地。 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结晶盐湖,这里是一个美妙无穷的世界。那平似水面、但坚如磐石的陆地湖面,奇特无比的盐层溶洞,珍奇的盐湖蘑菇,美丽的盐晶花等,堪称天下奇观。 察尔汗盐湖是名副其实盐的世界,这里铁路路基用盐筑,公路用盐铺,房子用盐盖,吃盐就地取,真是“挥盐如土”。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经察尔汗盐湖,火车、汽车就飞驰在用盐筑成的路基和用盐铺成的公路上,人们称这一段为“万丈盐桥”。青藏公路这一段长32千米,是我国最长的盐基公路。 茶卡盐湖(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9千米,面积约100平方千米。食盐储量2.6亿吨,因其质洁味美,畅销省内外。·气候
青海省深居高原内陆,地势高耸,相对高差大,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多风、寒冷、缺氧、日温差大、冬长夏短、四季不分明,气候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全省平均气温0.4℃—7.4℃,1月最冷气温-5.0℃—10.3℃,7月最高气温10.8℃—19.0℃。黄河、湟水谷地无霜期为3个月,其它地区仅1个月,有的地区无绝对无霜期。随着生态建设和退耕退牧还草还林的大力推行,一些地区局部环境得到改善,降雨量逐年增加,在全省8个地市州中,有3个地区降水量超过500毫米,属干旱半干旱型。青海省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省内年总辐射量仅次于西藏高原,平均年辐射总量可达140—177千卡/厘米,日照时数在2350—2900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达51—85%,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自然资源
青海资源十分丰富。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首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同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尔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盐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尽长江滚滚流”,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美称,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境内有巍峨高耸的山脉冰峰,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有广袤平坦的草原,有大小不一的盆地,还有茫茫无际的戈壁、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原始、神秘、粗犷,为世人所惊叹。“汉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巴隆同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以西宁、格尔木市为依托,以兰青、青藏铁路为纽带,重点开发河湟流域和柴达木盆地,带动环湖和青南地区发展,经济形成西宁经济区(包括大通县)、东部经济区、柴达木经济区、环湖经济区、青南经济区五大区域。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还有花卉、反季节蔬菜等,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工业主要产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绒、毛线、毛毯、皮革等。·矿产资源
青海是资源型省份.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产地3900余处。编入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93个,单矿种产地667处;已开采利用的矿种65个,矿区205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09种(含亚种);矿产保有储量在价值17.25万亿元,占全国的13.6%。在已探明的矿藏保有资源储量中,有54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10种:氯化锂0.18亿吨,锶0.27亿吨,电石用石灰岩13.83亿吨,化肥用蛇纹岩82.00亿吨,冶金用石英岩3.05亿吨,氯化钾7.09亿吨,玻璃用石英岩16.46亿吨,石棉0.58亿吨,芒硝89.32亿吨,镁盐17.22亿吨。居全国第2位的有盐矿、碘、溴、压电水晶、铸石用玄武岩5种。居全国第3位的有铟、自然硫、硼、硅灰石、滑石、水泥配料用板岩、饰面用蛇纹岩7种。居全国第4位的有伴生硫、天然碱、泥炭、长石、建筑用砂、透辉石、石膏7种。此外,石油及有色、贵重金属矿产也很丰富。 矿产 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有97种。在全国的总储量中,有51种的储量居前10位,11种居首位。已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70多余种,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达81200亿元。其中,具突出优势的有: 盐湖资源 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共有33个盐湖,经济价值最大的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锂矿区--东台吉乃尔湖和全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区--察尔汗盐湖。已初步探明氯化纳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4.4亿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1392亿吨,锶矿1592万吨,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镁、钾、锂盐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而且,盐湖资源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石油天然气资源 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金属和黄金资源 矿种多,品位高,产地遍布全省各地。有色金属矿产有:铜(储量180万吨)、铅(110万吨)、锌(153万吨)、镍、钴、锡、钼、锑、汞等。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钒等。另有贵重金属矿产金、银、铂;稀有稀土金属和稀散元素矿产锗、镓、锢、镉、锶、铍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非金属矿产资源 共发现矿产36种,有5种列全国第一。主要有石棉、石墨、石膏、溶剂石英石、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石英岩、硅石、耐火粘土等。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动物资源
青海境内动物共有40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动物有69种。珍稀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盘羊、白唇鹿、梅花鹿、麝、雪豹、黑颈鹤、藏雪鸡、天鹅等。皮毛、革、羽用、肉用动物主要有水獭、喜玛拉雅旱獭、赤狐、猞猁、香鼬、兔狲、金猫、石貂、豹、岩羊、原羚、黄羊等。药用动物主要有马鹿、水鹿、毛冠鹿、棕熊等。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猪”、“八眉猪”、牦牛、藏系羊、玉树马、贵南黑紫羊、环湖改良细毛羊、骆驼、山羊、黄牛、犏牛、浩门马、河曲马、大通马、柴达木马等。其它有益动物主要有灰鹤、鸿雁、豆雁、大鸨、岩鸽、藏马鸡、金雕、啄木鸟、猫头鹰等。 青海境内祁连山北走蜿蜒,阿尼马卿山南来逶迤,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山水之间林深草茂。广袤无垠的草原,不见曦月的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高原野生动植物的生长、栖息和繁衍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是无数珍禽异兽的天然乐园。 据不完全统计,省内仅陆栖脊椎动物就达270多种,其中经济兽类有110种,各种鸟类294种。珍贵的稀有动物有: “雪山之王”——雪豹 雪豹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岩栖,是猫科动物中的佼佼者。由于常年奔跑跳跃,四肢健壮,行动敏捷,是人们喜爱的观赏动物。豹皮是名贵皮货,豹骨是治风湿病的良药。 “高原勇士”——野牦牛 野牦牛终年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区,争雄好斗,不怕狂风酷寒。全身披满浓密的黑色长毛,且绒多,质坚韧,可加工成毛纺制品。皮可制革,肉味鲜美。牛角、舌、喉、心、胆、血等,均可入药。 “荒漠之舟”——野骆驼 是世界上稀有动物之一,具有耐寒、耐饥渴,善于长途奔走,性温驯,耐粗饲,有优良的役用价值,且有产绒、产乳、产肉等生产性能。 “珍禽之冠”——黑颈鹤 是世界鹤类中最稀有的一种。因其额、颊和颈的大部分呈黑色而得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其肉、骨、胃等均可入药,是为世界注目的珍禽。除此以外还有白唇鹿、天鹅、雪鸡、岩羊等。 珍贵的毛皮类有:水獭、旱獭、赤狐、猞猁、石貂、兔狲、香鼬等。 药用兽类有:马鹿、水鹿、麝、棕熊等。 肉用兽类有:黄羊、野驴、盘羊、鹅喉羚、狍等。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河流湖泊众多,水面类型多样,有鱼水面达1600多万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鱼类为鲤科裂腹鱼亚科的冷水性鱼。主要鱼种有:青海裸鲤、花斑裸鲤、光唇重唇鱼、哲罗鱼、条鳅等共40余种。 青海湖盛产的裸鲤(俗称青海湟鱼),是青海大型经济鱼类,它适合高原半咸水湖的特殊环境,是冷水型的咸淡鱼类,其肉质鲜美。鱼类的70%以上均可食用。其食型杂,但生长缓慢,繁殖能力低,一条500克的鱼需要生长10年,因而被国家列为国家保护的重要水资源。 可可西里和它的精灵——藏羚羊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是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又一说是“美丽的少女”,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由于有严峻的天气条件保护,“可可西里”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这里山峦巍峨连绵,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冰川冷峻挺拔。这里同时是野生动物的天堂,230多种野生动物生活在广阔的土地上。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青藏高原上特有野生动物的姿态,使你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受。 神秘的青藏高原独有的生态环境,使藏羚羊成为青藏高原动物群的典型代表,成为了可可西里的一种象征。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一般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达45-60千克。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它们极喜欢在有水源的草滩上活动,所以群居在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和湖泊沼泽周围。 藏羚羊因绒毛价格昂贵被称为“软黄金”,频遭不法分子猎杀,也因此涌现了杰桑?索南达杰等为野生动物而捐躯的藏族优秀儿女。陆川的电影《可可西里》》真实再现了索南达杰和他的巡山队为了可可西里,为了藏羚羊用生命敲响警钟的悲壮之举:在荒凉的无人区,屠杀藏羚羊的场景,残酷的自然环境,凶残的猎杀藏羚羊的杀手……关于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影片都像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而不加修饰地记录了下来。没有让死去的和活着的人失望的是,可可西里和藏羚羊终于走出了禁锢的沙漠,走进了世人的心里…… 2005年11月藏羚羊入选北京2008奥运会,成为了福娃迎迎。 藏羚羊迎迎机敏灵活、驰骋如飞,他代表我们中国辽阔的青藏高原,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他来自我们青藏高原最原始的自然之地可可西里,是绿色奥运的展现。迎迎的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他身手敏捷,是田径好手,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黄色的一环。·植物资源
在植物资源中,以苹果为主的水果,色、味、质均佳。贵德长把梨、民和桃子、循化线辣椒负盛名。药用植物约500余种,其中,著名中药50多种,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枸杞、甘草、雪莲、藏茵陈、党参、黄芪、羌活、莨菪、麻黄等。纤维植物有50余种,主要有紫斑罗布麻、箭叶锦鸡儿、马兰、芦苇、芦苇、狼毒、芨芨、山柳等。油料植物有香薷、沙棘、文冠果、薄荷、宿根亚麻等70余种。淀粉类植物有蕨麻、黄精、玉竹等50余种。化工原料植物主要有油松、金露梅、地榆、树柳等50余种。香料蜜源植物有丁香、忍冬、百里香、玫瑰等40余种。野果和蔬用植物有发菜、草莓、山楂、山葡萄、猕猴桃等40余种。食用菌类的蘑菇、黑木耳等10余种。 青海地处寒温带,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有经济植物75科、331属、947种,其中种子植物约占三分之一。有各类药用植物约680种,著名中药材50余种,如西宁大黄、冬虫夏草、雪莲、贝母、甘草、藏茵陈、黄芪、麻黄、枸杞等畅销国内外。此外还有纤维类、油料香料类、食用观赏类植物数百种,其中以蕨菜、蕨麻、沙棘等最为驰名。绝大部分植物尚待开发利用。 青海的野生植物约有2000多种,其中经济类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名贵药材50多种。其中雪莲,夏草,贝母,当归,发菜,枸等,声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经济效益显著。经济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08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7.4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76.34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397.53亿元,增长9.8%。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6%、57.8%和37.6%,与2008年相比,第一、第三产业贡献率分别提高1.7和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下降3.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0.4:54.7:34.9转变为2009年的9.9:53.3:36.8。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9454元,增长9.6%。 ·农业和畜牧业
2009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14.06千公顷(771.09万亩),比上年增加0.43千公顷(0.65万亩),增长0.1%。 2009年,全省草食畜共产仔畜786.79万头(只),与上年基本持平;育活仔畜702.92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4%,成活率89.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成幼畜死亡40.32万头(只),比上年下降32.5%,死亡率2.0%,下降1.0个百分点;肉用畜出栏649.11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1.28万头(只),出栏率32.8%,提高0.7个百分点。年末全省生猪存栏109.77万头,增长2.4%;全年出栏生猪134.78万头,增长9.1%。 ·工业和建筑业
2009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47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29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62.32亿元,增长13.4%。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2.9%,集体企业增长1.0倍,股份合作企业增长99.4%,股份制企业增长9.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39.2%。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6.2%,重工业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2009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40个,利润总额5.53亿元,比上年增长54.5%,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16.37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2009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51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分城乡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91.36亿元,增长34.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09.15亿元,增长58.7%。从投资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12.60亿元,增长41.1%;民间投资280.71亿元,增长35.1%;港澳台及外商投资7.21亿元,下降35.2%。从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为53.68亿元、380.32亿元和366.52亿元,分别增长31.3%、27.9%和50.2%。 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四大支柱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6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四大优势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3.57亿元,比上年增长38.3%。 2009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2.85亿元,比上年增长44.6%。施工房屋面积900.39万平方米,增长27.3%;竣工房屋面积178.07万平方米,下降19.8%。商品房销售面积218.32万平方米,增长60.2%;商品房销售额54.90亿元,增长67.6%,其中现房和期房销售额分别占商品房销售额的24.4%和75.6%。 ·国内贸易
2009年,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213.77亿元,增长18.8%;县的消费品零售额57.22亿元,增长18.9%;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9.48亿元,增长18.7%。按行业分,批发业消费品零售额57.16亿元,增长20.2%;零售业192.22亿元,增长20.1%;住宿和餐饮业47.02亿元,增长14.7%。 ·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5.8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9%。其中,出口额2.51亿美元,下降40.1%;进口额3.35亿美元,增长24.2%。出口额中,一般贸易2.46亿美元,占出口额的98.1%;进口额中,一般贸易3.28亿美元,占进口额的98.0%。出口商品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4874.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硅铁出口额8425.70万美元,下降54.9%;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5688.04万美元,增长46.4%。进口商品中氧化铝进口额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占进口总额的53.1%。 2009年,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个,其中,农、林、牧、渔业2个,采矿业1个,制造业1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个,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个。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08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1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3%。 ·就业
2009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21.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0万人,增长1.4%。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18.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2万人,增长3.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社会保障和可支配收入
200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91.85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消费性支出8786.52元,比上年增长7.1%。恩格尔系数为40.39%,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7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8平方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346.15元,比上年增长9.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43.55元,比上年增长9.0%。恩格尔系数为38.05%,比上年下降5.59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2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 年末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71.34万人,比上年增长4.5%。其中,在岗职工52.02万人,离退休人员19.32万人,分别增长4.7%和3.7%。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75.69万人,比上年增长5.0%,其中,在岗职工51.11万人,离退休人员24.58万人,分别增长7.3%和0.4%;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0.55万人,增长21.2%;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牧民334.2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3.46亿元,累计受益255.42万人(次)。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6.02万人。参加城镇工伤保险人数40.07万人,比上年增长33.9%,其中农民工4万人。参加城镇生育保险的人数6.35万人。参加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2.0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牧民38万人。文化艺术
汉、藏、回、蒙古、土、撤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悠悠历史形成了具有神秘宗教特色的文化。青海有旧、中、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宗教建筑群;历代的文物古迹;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安昭》、《纳顿》;民间佛教绘塑“热贡艺术”,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酥油花艺术;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艺术创作
民族歌舞《青溜溜的青海》、花儿风情歌舞《六月六》修改完成,并参加了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青海文化周系列展演”活动。平弦戏《朱紫巷儿女传奇》、方言话剧《礼让街18号》、儿童京剧《藏羚羊》完成剧本初创和修改。民族歌舞剧《虎狮合臂》、大型歌舞晚会《天上玉树》正式上演;歌舞剧《热贡神韵》、《彩虹部落》已进入排练。此外,京剧《天马歌》和歌曲《青溜溜的青海》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藏戏《格桑花开的时候》获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以“送戏下乡”为重点的各类演出日趋活跃,演出场次不断增加。党的十七大闭幕后,各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迅速行动起来,组建演出小分队深入基层巡回演出,有力地配合了全省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工作。全省专业艺术团体2007年共演出1385场,观众达159万人次,演出收入418万元。《藏传佛教音乐论》、《青海艺术史》等艺术课题研究进展良好。·文化产业
结合高原旅游名省建设,研发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艺术品正在成为全省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普遍共识,新品名品不断推向市场,涌现出了贵南藏绣、掐丝唐卡等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工艺美术产品。青海省工艺美术行业企业、单位和经营户参加了“西博会”等5项省内外展会活动,各类工艺品销售收入达211万元,意向性订货金额175万元。据初步统计,2007年全省工艺美术行业产值近8亿元。民族音像业围绕文化旅游做文章,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西海民族音像出版社摄制出版的《青海最值得一游的十大自然景观》、《欢乐藏家》等音像制品市场销路看好。演出业、艺术培训业、文化旅游业协调发展。市场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2007年登记注册的省级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有8家(全省共有53家)。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措施进一步落实。省上设立了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基础性、示范性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2007年度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10个重点扶持项目进展顺利。·文化市场
针对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专项整治、“反盗版天天行动”、集中执法行动、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整治等四次较大规模的专项整治行动,全省共出动稽查人员11619人(次),检查网吧2804家(次),查处违规经营网吧185家;检查音像制品经营单位3995家(次),查缴非法音像品52083张。通过专项整治,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一些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得到解决。全省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计算机监管平台建设正式启动,西宁市四区、大通县、共和县、格尔木市等10个试点县(市)正在开展人员培训、设备安装等工作,全部试点工作将于明年春节前完成。以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队伍的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法制培训班、经纪人培训班,从新时期的文化市场管理、经纪人的运作等方面,对来自基层的191名学员进行了业务培训。《青海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印发实施。 广播电视
2007年青海省有省、地级广播电台4座,办有8套公共广播节目(通过卫星传送有3套);全年共播出44106小时,比上年增加5054小时35分,全年制作广播节目39266小时。全省有省、地级电视台8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座,共办有13套公共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传输的有2套),即青海卫视和青海藏语卫视);全年共播出电视节目66649小时41分,其中制作各类电视节目30998小时。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设置四个频率,分别是:新闻综合频率,藏语频率,经济频率,交通音乐频率;青海电视台设置四个频道,分别是: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藏语综合频道,影视综艺频道。青海省共有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除西宁市广播发射台外,其余7座为省广电局直属台),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7.5%,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全省共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481座,在青海省“西部工程”继续实施和电视发射设备改造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3%,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农村广播覆盖人口296.45万人,覆盖率达到85.47%;农村电视覆盖人口318.76万人,覆盖率达到91.90%。青海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了和国家广播电视主干线的连通,省广电网络公司、西宁市广电网络公司全面启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省广电网络公司还完成了西宁、海东地区部分分公司网络数字化改造工作,青海广播电视基本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牧区连通,卫星、无线、有线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民族节庆活动
·轮子秋
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动。 关于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都失败了。最后用黄牛耕地,“犁了南滩犁北滩,洒下金子般的青稞种子”。秋天,制作木车,运送收割的庄稼。当最后一车麦捆运上场时,车子翻了,只见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的家曲《杨格喽》。(注:净肚娃娃指光着身子的小孩。) 从此,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车轮坚立起来,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上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快地转动起来,并表演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动作,令人喝彩。观看的人还不时地帮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转。有时,一大群服装艳丽的男女青年在旁边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势如众星簇月。·巴罗提节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 灯节“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这时,家长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个人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点燃的灯烛,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灯烛都点亮后,各自伸出双手在自己名下的灯烛上烤一下,再作祈祷,愿真主降福保佑平安。仪式结束,阖家大小在灯光下共享丰盛的佳肴。接着,便把家中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灯烛火把点燃后插到屋顶上,它被称为“天灯”。全家人要出来肃立屋前,仰望“天灯”,默默祈颂。与此同时,各家门前要点火堆驱邪。青少年们则在烛光下、火堆前欢歌跳舞,尽情戏耍,彻夜不眠。·守戒吉祥日
守戒吉祥日:农历每月初八、三十或二十九;农历正月前半,释迦牟尼辩论战胜论敌的日子;二月初七或十五(以上一年是否闰月为定)释迦牟尼生日;三月十五日,第一天宣讲密宗的日子;四月十五日释迦牟尼的母亲怀孕的日子;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逝世的日子。在以上这些日子里,有些中老年人闭斋念佛。 ·七里寺花会
民和有“青海东大门”之称。 民和县境内虽然山地多,但文化发展较快,尤其是土族居住的三川地区,文化素质较高,有民和“文化之区”和称号。 在民和,较大的花儿会有农历五月端阳峡门花会,五月廿五西沟花会;小型的花会中也有一些较有特色,如斜拉村花儿会。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当地的一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现在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总称。在七里寺,还有一座药王庙,一个药水泉。 关于药水泉、花儿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明七里寺花儿会的起源与这药水泉有密切的关系: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个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这里。到这地方时,发现这地方相当美,于是他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一不小心,身上的葫芦掉下来了,葫芦一直滚到山沟。在半坡上,塞子开了,药水洒了一地,再后来,葫芦钻到石缝里了。山坡上的都变成了中药材,如黄荠,枸杞,柴葫芦等。滚到山沟的则从石缝里冒出来了,冒个没完,形成泉水。当地一个牧童,他的一头牛,天天下山时总单独行动,渐渐地它越长越肥,越长劲越大,与别的牛不一样,健壮得很。后来,牧音跟着牛,发现牛专门喝这些泉水。于是他也喝,那水与别的泉水味道不一样,后来他才发现泉水还能治病。以后这药水出名了,四面八方的人都到这里喝水,周围的民众为了感谢药王爷,就在七里寺附近建了一个药王庙,供大家烧香,磕头。过去,除了喝药水,还有人到药王庙求神药。药王庙建后,慢慢地,来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有。年轻人除了喝水、逛庙会外,渐渐地唱起了花儿,越唱越多,于是形成了花儿会。七里寺的花儿会因此就跟药水泉,药王庙有了密切的关系。 六月初五下午,这里已经搭上了许多帐篷(主要是做买卖的);一些“先行者”们甚至已经开始纵声歌唱。整个会场有一种节日般的热闹气氛。 六月初六:四面八方的人们,穿上大红大绿十分鲜艳的服装,乘车、拖拉机、骡车,或是步行,来到七里寺花儿会场。妇女们打着伞,男子们戴上草帽,穿上他们平时也许舍不得穿的最艳丽的服装,唱花儿来了。回望来路,络绎不绝的人流向七里寺涌来。·老爷山花儿会
老爷山,系青海省八景之一。位于中国青海省大通县境内,山势陡峭,平地崛起,菪石岿立。与北面的牦牛山对峙,两山间为一漫长峡谷,清水长流。 老爷山花儿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六期间举行。关于“老爷山花儿会”还有一段发生在玉皇大帝灵宵宝殿里的神话: 有一天,西王母与众仙在这里聚会,玉皇大帝坐在宝殿里看众仙毕集,乐得合不上嘴,觉得自己是三界至高无上的天神,好威风啊! 这时西王母看透了玉皇大帝的心思,便对玉皇大帝说:“你坐在这个宝殿的年代太久了,人间的帝王换了又换,你就不应该让位吗?”众仙听了都暗暗点头。西王母又说:“现在该轮到我坐了,你以为如何?”玉皇大帝被突如其来的提问弄得不知所措,想了一想便计上心头,说道:“也罢,我给你一件很细的宝物,你到西方须弥山去,那里有两座大山,你能挑到这里来我就给你让位”。西王母接过针那么细的宝物,化作一个大姑娘去西方挑山。回来时昼夜兼程。走到大通县境,碰上了一位老汉,老汉见她用很细的铁丝挑着两座大山感到很惊讶,便问到:“姑娘,你用那么细的铁丝挑山,不怕它折了吗?”谁知道刚一说“折”,宝物折断了,两座山落在地上:一座是老爷山,另一座是牦牛山。西王母驾云站在老爷山山头上,不禁流下泪来。这一天正好是人间的“六月六”,西王母的眼泪便成了“六月六”的“洗山雨”。 大通毗邻互助县,老爷山花儿会既有互助“雷台会”的特色,又有本地的特色。 花儿会期间唱的唱,编的编,和的和,更多的则是“花儿”的欣赏者、爱好者,倾耳聆听,大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东巴节
东巴节:一次期限为一天,只吃午餐。在“娘乃”和“东巴”戒时,其规矩讲究要“三清净”。即:心清净,不起邪心;言清净,不说狂言妄语;身清净,不杀生,不偷、不淫。此外,闭斋和开斋不吃晕,不吃蒜等刺激物,不饮酒等,祈祷观世音菩萨,默念“六字真言”。 ·宰牲节
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阿拉伯语“尔德·乌祖哈耶”的意译,亦称“古尔邦节”。意为“献祭”、“献牲”,亦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中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又称“忠孝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即朝觐的最后一天。是日,通用汉语和突厥语系及其他语种的各族穆斯林,盛装赴寺参加会礼。礼毕有条件者宰牲,其中一份牲肉施散穷人,一份馈赠亲友,一份留为自用,并游坟诵经,宴请亲友。有的地区穆斯林在节日前斋戒10日,与“莱麦丹月”30天斋相比,少其三分之二,故有“小尔德”之称。中国新疆地区突厥语系及其他语种的各族穆斯林,特别重视此节日,是日除盛装参加会礼、宰牲宴请宾客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和民族体育活动,欢庆歌舞延续数日,故称为“大尔德”(即大节日)。 ·赛马会
赛马是青海人民的娱乐活动之一,对加强各族团结有促进作用。青海赛马分为两种,一是驰骤(走手),即步伐和快速并重,二是以领先为佳。赛马在青海乐都北山、循化部分地区及牧区较为普遍。要赛马取胜,首先要相好马,其次是养好马,第三是务马(练好马),最后是赛马。决赛是赛马的高潮,庆贺者要向获胜者挂红、搭彩绸、献哈达,亲友女眷把绣包挂在马鬃上,马变得花枝招展了。 在青海曲麻莱地区有春节赛牛的习俗,赛牛前,骑手就给参赛的牦牛“偏食”,练习,平时初一、十五,毗邻的骑手们联合预赛,总结经验,进一步练功。比赛时,观看赛牛的男女老少盛装而来,站在跑道两侧。当第一、二、三名跑到终点时,亲友们争先恐后献哈达,长红、献美酒。哈达横挂在牛角上,长红横搭在牛背上,以示优胜者的喜悦。·娘乃节
“娘乃”系藏语音译。此节是一种闭斋念佛的节日,中老年人较重视。一次期限为两天,守戒者第一天全天只吃午餐,下午太阳落山后可喝清茶,第二天全天不进餐,不喝水,不说话等。第三天晨,吃少量稀饭作开斋。 ·热贡藏乡“六月会”
流传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习俗活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至廿八日定期举办,热贡群众广泛参与。它蕴含着宗教历史、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充满了神奇与欢乐。“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上口扦”、“上背扦”和“开山”。“上口扦”是法师为自愿的年轻人在左右腮帮扎入钢针,也称为“锁口”,据说此举可防止病从口入。“上背扦”是将10--20根钢针扎在脊背上,舞者赤裸上身,右手持鼓,左手击鼓,边敲边舞。独特节奏的龙鼓、粗犷优美的舞姿、多彩华定贵的服饰、神秘虔诚的祈祷,给喜庆丰收的热贡藏乡带来了欢乐和浪漫,开山是法师用刀划破自己的头顶,把鲜血撒向四面八方,这是一种古朴奇特的祭天方式,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和勇敢的品格。“六月会”分为三种类型:舞神、舞龙、舞军,场面恢宏壮观,舞姿潇洒粗犷,各村轮流举办,节日盛况空前。 ·六月六花儿会
每逢农历六月初六,青海很多地方都有民间自发的“花儿会”,其中距西宁36公里的大通老爷山风景区的花儿会最为出名。这一天,满山姹紫嫣红,游人如织,人们浓妆艳抹,摩肩接锺,胜似节日。游山的人们,按年龄结伙的比较多。当憩息时,东一摊,西一摊,唱起“少年”(即花儿,青海乡间爱情民歌)来。同时,唱点不断扩大,更多的游人则是花儿的欣赏者。花儿是农民们在土地上表达爱情的方式,六月六花儿会则是他们寻找爱情、憧憬爱情、歌唱爱情的不可多得的机会,还使很多民间花儿歌手崭露头角,使长期遗留下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保留发扬,因而堪称农家人的盛典。各地摊贩便乘机摆摊设点,搞物资交流或者售卖食物饮料,生意很是红火。 除此以外,比较有名的花儿会还有六月十五乐都瞿昙寺的花儿会。它以当地歌手为主,也有从附近来的歌手。一般举行三天(14—16日),比较随便,有的在帐内对唱,有的在露天竞赛;拉的圈子或大或小,聚集人数或多或少。来的人很多,人欢马叫,十分热闹。·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中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也称“尔德.艾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献牲”之意。因此通常把这一节日的名称汉译为“宰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在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其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定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广场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账、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解放后,为了照顾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度节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月12日颁布了《关于伊斯兰教的人民在其三大节日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应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的通令》,允许他们免税屠宰自己的牛羊。 文物
青海省目前已发现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文化遗存达37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是塔尔寺、瞿坛寺、马场垣遗址、西海郡古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47处,青铜时代遗址64处,包括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主要分布于海东地区各农业县及海南、海北、海西、黄南等州的部分地区;汉及汉以后墓葬群19处,其中汉墓葬群13处,隋唐时期6处中的都兰热水大墓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历代城址36处,在这些城址中有西海郡古城、吐谷浑王城伏俟城、石堡古城、应龙古城、宋代丹阳城址、元代积石州故城、明代长城遗址等;岩画7处,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周围,玉树藏族自治州仅有一处,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和日寺的石经墙,成为保存藏传佛教经典的一种特殊形式;5处石窟寺,时代大约在唐宋时期;近现代史迹6处,包括孙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等。其它遗迹4处。 ·青海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1 塔尔寺 (古建筑 明代 湟中县鲁沙尔镇) 2 瞿昙寺 (古建筑 明代 乐都县瞿昙镇) 3 马场垣遗址 (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厂垣乡) 4 西海郡故城遗址 (古遗址 汉-南北朝 海晏县县城) 5 热水墓群 (古墓葬 唐代 都兰县热水乡) 6 隆务寺 (古建筑 明、清 同仁县隆务镇) 7 喇家遗址 (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 8 塔温搭里哈遗址 (古遗址 青铜时代 都兰县巴隆乡) 9 贵德文庙及玉皇阁 (古建筑 明、清 贵德县河阴镇) 10 藏娘佛塔及桑周寺 (古建筑 北宋至清 玉树县仲达乡) 11 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海晏县西海镇) 12 柳湾遗址 (古遗址 新石器至青铜时代 乐都县高庙镇) 13 沈那遗址 (古遗址 新石器至青铜时代 西宁市城北区) 14 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 (古建筑 宋、元 囊谦县吉尼赛乡) 15 却藏寺 (古建筑 清代 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乡) 16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 (石窟寺及石刻 唐代 玉树县巴塘乡) 17 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 18 新寨嘉那嘛呢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清代 玉树县新寨乡)风景名胜
·青海湖
青海湖一景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驄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著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为了保护岛上的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并且在昔日荒凉的寂寞的草原,相继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兴城镇,接着还办起了一批工厂、矿山,其中有煤、建材、机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可可西里
位于青海西南部,昆仑山系南侧支脉。蒙古语意为“青(或绿)色的山梁”。北西-南东走向,长300余公里,宽20-30公里。断块山,平均海拔5000-6000米,地貌表现为宽浅底山,山坡平缓,相对高度500-700米,最高峰岗扎日东峰海拔6136米。海拔5600米山地夷平面上,发育有零星的平顶冰川,青新交界处的山峰汇集众多冰川,最大冰川面积1000平方公里,为道天河支流楚玛尔河发源地。年均气温低于-8℃度,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属高寒荒漠气候。植物稀少,种类贫乏,有成群野牦牛、野驴、石羊,长角羊等蹄生动物出没。 可可西里湖位于治多县西北部,可可西里山与马兰山之间断陷盆地东段。半咸水湖,内流湖,岸边有盐碱结皮。湖水面积302.2平方公里,湖水深度为25米,湖水体积为75.5亿立方米,湖以山名命名,东西长39.4公里,南北宽14.7公里,湖水面300平方公里,水深一般30米,湖面海拔4878米。湖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钠亚型,矿化度13.41克/升,密度1.008,ph值8.8,水色浅绿.汇入面积1125平方公里,以冰雪融水补给,西北部冰川融水形成的连水河从湖西端注入源于西南面汉台山的冷水河从湖西南注入;北面兴军山,东西黑石山,南面可可西里山均有溪流以潜流形式汇入该湖。湖岸多为砂土带,植物覆盖度低,是高原野生动物出没之所。 ·都兰狩猎场
巴隆国际狩猎场是青海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狩猎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山地向高原主体过渡地段上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海西州都兰县南部(北纬35°35′-36°14′,东经97°27′-97°36′),面积13000多公顷,为高原高寒大陆性气候,每年5月植被开始返青,种类较多。沟谷、阴坡、半阴坡长有灌丛,呈小面积零星分布,阳坡、半阴坡草本植物生长良好,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场所,猎场以狩猎岩羊为主。动物资源丰富,分布有白唇鹿、马鹿、盘羊、雪豹、原羚、狼、狐狸、高原兔、麝、雪鸡、石鸡等。 场内山峦起伏,谷地地势平坦,平均海拔4200米左右。这里干燥少雨,生态环境良好,草本植物生长茂盛,是野生动物栖息的理想场所。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除有2000多只岩羊之外,还有麝、白唇鹿、狼、狐狸、高原兔、雪鸡、石鸡等各种禽兽,人们到此都能看到。 巴隆狩猎场距西宁550公里,沿青藏公路西行过日月山,经青海湖,可以看到青海高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增添了狩猎旅游的乐趣。猎场分为巴隆、沟里两个猎点。面积分别为19000和25000余公顷。为开放游动式猎场,每年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开放,每次7~9天,每批接待6人左右。开猎时搬入,结束后迁出,配有小型狩猎车与骏马。行猎时有导猎员陪同,获得猎物时,导猎员按猎人要求及时处理猎物。营地设有中、西餐。夜晚可享受藏蒙风情、歌舞及特色食品。场内蒙古包式的住房,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既干净舒适,又保暖典雅。狩猎场还配有专职导猎员、翻译、医生、厨师等各类服务人员,为狩猎者提供热情周到的各项服务。 ·万丈盐桥
万丈盐桥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察尔汗盐湖之上。南距格尔木约60公里,北距锡铁山约30公里,公路就像一座桥浮在卤水上面,盐桥全长为3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横跨整个察尔汗盐湖,素称“万丈盐桥”。它是举世罕见的一种路桥,也是柴达木盆地的一大奇观。 万丈盐桥,实际上是一条修筑在盐湖之上的用盐铺成的宽阔大道。它既无桥墩,又无栏杆,整个路面平整光滑,坦荡如砥,看上去,几乎同城市里的柏油马路无两样。有趣的是,万丈盐桥由于路面过于光滑,汽车开得太快,就会打滑翻车,所以,桥头的木牌上限定最高时速不得超过每小时80公里。盐桥的养护方法十分奇特。平时,一旦路面出现坑凹,养路工人从附近的盐盖上砸一些盐粒,然后到路边挖好的盐水坑里滔一勺浓浓的卤水,往上一浇,盐粒很快融化,并凝结在路面上,坑凹处便完好如初。 万丈盐桥道宽路长,风光无限。人们乘车来到这里,只见笔直坦荡的路桥,象一把利剑将浩瀚的盐湖一劈两半。盐桥两旁有钾肥厂的厂房,宿舍,有沟壑一般的采矿点,不远处还有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一列列长蛇似的火车,吞云吐雾,鸣鸣吼叫着从湖面上飞驰而过。 塔尔寺是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塔尔寺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余亩。 该寺依山就势,错落而建。其中以八个塔、大金瓦殿、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等最为著名。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塔尔寺诸佛殿装饰的堆绣、壁画和酥油花,被人们称为艺术“三绝”,其中尤以酥油花最为有名。酥油花是用酥油塑制而成。酥油晶莹洁白,松软细腻,容易调合各种颜料,塑成各种珍奇的艺术花朵。塔尔寺的酥油花集塑雕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花红叶绿的百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故事等。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塔尔寺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灯会。届时,喇嘛们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摆到寺外广场,让成千上万的人们观赏。许多人为了一睹酥油花的丰彩,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塔尔寺参加灯会。 壁画,是各个殿宇墙壁上绘画,它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尔寺的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 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 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小金瓦寺又名为护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马不食而死。后人把它当神马,和家神陈列供奉。 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远眺平顶,金碧辉煌,给人以威严之感。 小花寺又名长寿佛殿,是为七世达速喇嘛念长寿经而建的,故名长寿佛殿。它已形成一个小型院落。正面为硫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院内种有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清洁优雅。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佛龛背景,雕木绘金。手工雕饰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所在。其外形为二层代檐廊重檐歇山顶、屋顶四角翘起,斗拱精巧明快,犹如一幅优美的木雕画图。 ·诺木洪文化
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的诺木洪乡,是中国解放以后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化遗存,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首先发现于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故考古学上称之为“诺木洪文化”。 该文化遗存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诺木洪文化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诺木洪、他里他里哈、巴隆他温陶亥、香日德下柴克、上柴克、察汉乌苏夏日哈、可儿沟等20余处。该文化对中国羌族、吐谷浑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他里他里哈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诺木洪文化遗址范围东靠海西哇河,西临搭里他里哈村,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遗址由三个小沙丘组成,呈品字形,三个沙丘之间是一片天然广场。其文化遗存主要是房子、土坯围墙、牲畜圈栏和本棺墓葬及大量出土文物。土坯围墙是以黄土土坯叠砌而成,土坯呈长方形。围墙有两种,一种是平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一种是呈长方形或不规则长方形。房子都是方形或圆形的木结构建筑。另外还有一座大型牲畜圈栏,平面呈椭圆形。 经发掘的只有他里他里哈(1959年)发掘有房屋11座,土坯坑9个,围栏一座,瓮棺葬墓3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文化遗物,数量近数千件。 诺木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各种石、骨制的生产工具,如石刀、骨针等;有陶制的生活用具,如曲腹陶盆、圈足陶碗、深腹陶杯、带耳盆等,陶质为夹砂粗红陶和夹砂灰褐陶;有铜制的斧、刀、镞、钺等形器,以及炼铜的用具残片与铜渣等;还有许多毛织品,原料为绵羊毛。有的还经过染色加工成线;并且织成毛布。出土文物中,还有骨笛、骨哨、陶牦牛等。骨笛和骨哨,是由兽骨加工而成,磨制精细。它说明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还从事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上述文物收藏在青海省博物馆内。 ·茶卡盐湖
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乌兰县茶卡镇南侧。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 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明显受香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湖水属卤水型。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公里的玛亚纳河注入。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日月山风光·日月山
位于湟源县南部与共和县交界处。距湟源县城约40多公里,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唐代称为“赤岭”,因山顶砂土赤红而得名。它属于拉脊山脉西端,北起青海湖东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绵延数十里。日月山是青海东部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水岭,也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自然分界线。这里山峦起伏,峰岭高耸,气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丰美。山麓两边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边是广袤苍茫,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东边是村落点点,梯田阡陌,麦浪滚滚的农区。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绿草如茵,野花灿烂,帐篷点点,景色十分壮观。 日月山,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很早以来,它就是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汉藏人民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纽带。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国“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日月山,古今闻名,传说众多。其中流传最广,最为感人的莫过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相传,唐太宗为了汉藏人民世代和好,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许配给了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禄东赞陪同,从京都长安迤逦西行,来到了日月山。当公主登上山顶,举目环顾时,但见山麓两边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边是雨打芳草萋萋,一边是雪压枯草惨惨;一边是烟雨飘摇枝新,一边是玉鳞纷飞草叶枯,甚至连这里的日月,也没有家乡那样明亮、温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万缕,潸然泪下。唐太宗听说公主怀乡思亲,不肯西进,为了替女儿解愁,特意铸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宝镜送上此山,说是如果公主想家,打开宝镜,可以从中看到家乡父母、故里山河。护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见到亲人,思故不进,便暗中将日月宝镜换成了石刻日月镜。公主拿起镜子来看,怎么也看不到长安城里的父母,以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骗她。于是,一气之下,将石刻日月镜抛在一边,毅然西进。后来人们便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唐代开元年间,唐王朝和吐蕃王国还在日月山顶树立过汉藏和好碑,藏汉两族以日月山为界,和睦相处,并把日月山作为茶马互市之地。 日月山虽然高不及昆仑,险不如积石,既无苍翠的森林,又无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苍茫。然而,从古到今,许多过往行人都愿登上日月山去追寻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日月山时留下的踪影。为此,人们早先在日月山顶修筑了庙宇。可惜被人破坏。近年,人们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两座造型美观、风格独特的日亭和月亭,供游人参观。·坎布拉
坎布拉风景 坎布拉风景区,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西北部,包括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藏传佛教寺院,李家峡大坝、水库以及周边景点,距尖扎县城马克唐镇50公里,距省会西宁131公里。坎布拉森林公园与李家峡水库一起形成“碧水挟丹山,大坝锁黄河”的壮美景观。 坎布拉风景区处于拉脊山支脉,由山地、风蚀残丘、山间小盆地相间组成,地层构成以红色砂砾岩为主,最高峰为申保山,海拔4614米,有景点50多处,是以丹霞地貌、佛教寺院为主体景观,并兼有宏大的李家峡水电工程,是一个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宗教朝圣、消夏避暑和科学考察旅游兼备的著名景点。 坎布拉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复兴基地,是藏传佛教前宏期和后宏期两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清代,尖扎一带宁玛派宗教领袖藏欠·班玛仁增在这群峰之间主持修建阿琼南宗寺、本卜子寺(南宗扎寺)、南宗尼姑寺,这3座寺院为宁玛派寺院,还有格鲁派寺院南宗扎西南杰林寺,使这里成为青海省内显、密、僧、尼并存的惟一法地。 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5000多公顷。公园内分布着坎布拉乡所辖七个藏族村社,人口1800人。设有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接待处,隶属尖扎农林水利局管理,工作人员21名。景区内主要景点有: 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一景 一、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色独特,奇峰、高山、洞穴、峭壁为其主要特征。山体开头如柱如塔,似堡似壁,平地拔起,陡峭耸立,雄伟壮观。还有一些小尺度的山体造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鬼斧神功之妙。 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坎布拉风景区雨量充沛,气候凉爽湿润。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植物分属76科276属800种之多,森林覆盖率达28%。其中有青海云杉、油松、白桦、旱榆、西伯利亚杏及针、阔混交林等乔木27种。灌木花草主要有杜鹃、山生柳、高山绣线菊、忍冬、露梅、沙棘、荷花、菊花等百余种。其中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花卉达80余种。珍禽异兽有鹿、石羊、锦雉、盘羊、百灵、画眉、马鸡、布谷鸟等几十种。 三、浓郁的宗教文化资源。坎布拉地区佛教历史悠久,被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复兴地。阿琼南宗、尼姑寺、南宗扎寺都先后建在这里。其中阿琼南宗寺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青海唯一的一处僧、密、尼同时存在的宗教法地。 四、古朴的民俗风情。自古以来,坎布拉地区居住着个有浓厚民族习俗的藏族人民,景区内现有奴布、尖藏、德洪、尕吾昂、斯克、坎群、拉德等七个蒙古族自然村,他们世代耕作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五、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位于风景区最北端,是青海境内继龙羊峡水电站之后在黄河上游兴建的又一座大型水电工程,坝高175米,总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59亿千瓦时。青海特产
·发菜
学名念珠藻,因形似人发而得名。发菜是名贵山珍之一。由于发菜与“发财”谐音,人们图吉祥,常被用作馈增佳品。因加强草原保护,现已禁采。·蕨菜
青海高原颇具特色的名菜,属风尾蕨料,鲜嫩时采摘食用,若趁鲜嫩腌制,则翠绿如生、鲜味不咸。它以丰富的营养,独特的野味而颇受人们喜爱,远销港 澳、日本和韩国等市场。·人参果
人参果是指一种野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块根,高原的人叫这种植物的块根为蕨麻,又叫延寿果,蓬莱果等。人参果是一种很好的甜食辅料。它含糖63%,含蛋白质15%,脂肪1.1%,还含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等无机盐。可用来做糖和制酒。一般用它的根做稀饭,甘甜生津,味鲜可口,营养丰富。它还可用作八宝饭、糕点的配料,藏胞则将它和大米混合蒸煮,再加酥油,成为待客的美食。 人参果是一种甜食辅料,它的全株又是藏药之一,性味甘、温,有健脾益胃,收敛止血,生津止渴,补血益气之功效,是有助健康,使人益寿延年的佳果,其果大,质量好,久负盛名,远销沿海各地,是馈赠亲友之佳品。·中华虫草茶
中华虫草茶是以冬虫夏草为主,配以红茶,野生柴达木枸杞、红枣、桂元、蔗糖等,采用现代科学工艺,提取浓缩精制而成,保留住了冬虫夏草所特有的营养成份和神奇的滋补作用。该茶饮用方便,其特点是:科学提取工艺,打破了民间常规食用方法不能完全提取虫草的有效成份。以及高温烹煮破坏虫草的有效成份和作法,更易于人体吸收。茶中的虫草性平、味甘、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之功,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腰膝酸痛等症。虫草茶有滋食心肺肾、调补精气神及免疫调节功能。 冬虫夏草采自青藏高原3000~5000m以上的高海拔无污染地区,是一种既是虫又是草的独特复合体。其含虫草酸为其主要活性成份。还含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及铅、锶、钾、钠等多种微量元素。 中华虫草茶是西宁藏宝公司用三年多时间研制出来的民间藏药良方高级滋补速溶饮品,该产品的研制开发获专利产品权,它填补了青海省虫草深层加工的空白。目前中华虫草已投放市场,深受顾客喜爱,是馈赠之佳品。·藏宝王
藏宝王即“中华虫草酒”。是众多虫草酒中的极品,它以冬虫夏草为主,配以雪莲花、柴达木枸杞、佛手参、红景天、纯青稞酒等著名的青海土特产,采用现代科学工艺及藏式炮制方法提取浓缩勾兑而成,本品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之功效,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腰膝酸痛等症,也可在制做各种菜肴时使用。“中华虫草酒”的包装为半斤装,也有两瓶为一盒的一斤装,其使用方法为每日用餐时饮2~3盅。·青稞酒
以青稞为主要原料酿制的白酒,有300多年生产历史,民间素有土法酿制熬酒传统,名为“酩”。以作坊形式酿制,始于明末清初,山西“客娃”将杏花村酿酒技术带到青海,并用当地黑青稞作主料,配以豌豆、黑燕麦等酿造出别具风味“威远烧酒”。此后,历经各家烧房的酒大工、曲大工不断实践,形成了从踩曲、制坯到蒸镏一套完整的酿造技艺,自成体系。后来经完善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老五法”,使其色、香、味独具一格。特点是香味纯正,酒体澄明,醇和绵软,回味悠长。青海的青稞酒以青稞为原料,青稞、小麦、豌豆制曲,科学配料,大曲糖化产业自然香味,精选陈酿精心勾兑而成,饮后不头痛、不口渴、不伤胃、醒酒快。由青海省青稞酒厂生产的互助牌青稞头曲为省优产品,中国公认名酒。头曲、特曲、青稞液多次获全国、国际博览会、香港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银奖。乐都特曲获中国驰名白酒精品,头曲、青稞酒分获“中国优质白酒精品”和“中国白酒精品”称号。湟中金塔头曲、五粮春为青海名酒,获巴黎金奖。·青海湖裸鲤
也叫青海湟鱼,属高原冷水、咸水鱼种。裸鲤生长缓慢,平均10年才能增重500克,裸鲤肉质细嫩,美味可口,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湟鱼筵”更是令人赞不绝口。·酥油
青海藏族牧民用传统手工工艺从牛奶中提取的奶油,俗称酥油,酥油脂肪含量高达90%,并含有蛋白质和微量金属元素及维生素A、核黄素、尼克酸等成份,又因酥油每500克在人体中产生的热量可达4000千卡上下,所以人食后耐寒耐饥,牧民们拦糌粑、泡酥油茶、炸面食乃至敬神供佛、点灯、煨桑,涂沫象征神灵的树、石头,都离不开酥油。酥油还可以软化皮革,揉搓皮绳草条。男女老幼擦脸、护肤、防冷也用酥油。 酥油是青海牧区的名特产,也是牧民生活中必须臾不可少的食品。精制的酥油又是高级糕点、糖果、西餐菜点的重要原料之一。·玻璃盐
青海特产。产于柴达木盆地大风山一带的盐湖中,其晶体晶亮透明,无论大小都是规则的正方形,状如水晶。陈列在人民大会堂青海厅的工艺 品──盐雕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就是用玻璃盐雕制的。·肠衣
用牛、羊、猪的肠子和膀胱,经防腐、刮制、整理而成的坚韧半透明薄膜的统称。青海主要 出产羊肠衣,是传统出口产品。藏系羊的羊肠衣有尺码长、口径大、膜薄、弹性强、坚韧、耐磨、不易破损等特点,适用于灌制香肠、腊肠。由于羊肠衣拉力强,亦是制造弓统、琴弦、羽毛球拍的原料。肠衣能与肌肉合生,也可用来制作手术缝合线。肠衣根据加工方法有盐渍和干制两种,我省出产的是盐渍肠衣。·冻绵羊肉卷
按伊斯兰教方式屠宰,经去骨、分割等精细加工的冷冻绵羊肉。青海冻绵羊肉精肉多,脂肪少,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是大宗出口商品。·干烟皮
青海传统的地方特产。加工方法:牛皮退毛前的几道工序与牛皮革的熟制相同,牛皮退毛后,先用石灰水炝一遍,然后用烟熏。其质量好坏完全取决于熏皮技工掌握熏的火候程度。熏皮的烟灶用砖或土坯砌成,灶膛中空,长约1.7米,宽约1.2米,高约80厘米;北门直径约40厘米,后上每留一烟道口。熏皮时,灶膛内填满麦草,占燃后煨着,火苗似燃非燃,使灶中的温度逐渐提高,并将浓烟聚在灶中,再将炝过石灰水的牛皮捞出,蒙在烟道口和灶门上,一面翻转牛皮,一面将麦草塞填麦草,也有的填塞锯末。用这种干烟皮制做的皮鞋底子,使和十数年不走样变型。·旱獭皮
俗称“哈拉皮”。裘皮名。旱獭,是典型高山穴居动物,其毛皮柔软珍贵,皮板坚固耐用,弹性强,保暖性能好。针毛整齐,富有光泽,毛绒丰厚,易染色,质地轻柔,经久耐用,防寒御温。可用以仿制水貂、紫貂、水獭等多种名贵毛皮,是制裘的理想材料。其尾毛和针毛,光泽好,刚性强,是制造高级画笔、仪器刷的好原料。在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畅销于国际市场,为本省重要出口商品。·黑紫羔皮
藏系黑羊羔的毛皮,系名贵羔裘皮。从毛尖到毛根部都呈黑紫褐色,被毛柔软,花纹紧密,卷曲美观,色泽黑亮,皮板轻软,保暖性好,经久耐穿,且愈穿愈亮。主产本省祁连、贵德、同德、贵南、泽库、尖扎等县。取皮方法是将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捂杀剥皮。上等黑紫羔皮的毛长在1.5市寸以上,皮板面积1.5平方市尺以上。鞣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生揉”,也称“生挼(音rua)”,将剥取的羔皮稍晾干后,用力揉搓而成,皮板轻软,不怕雨淋水湿。一种是“熟制”,用芒硝、小米面或青稞面作为鞣料硝制而成。现多用化学鞣料,能除油去膻,皮板平滑洁白,毛色光润。·狐皮
剥取的狐狸毛皮。本省产狐皮有针毛光亮,平齐均匀,毛稠密细软,绒多,色泽光润,皮板柔软,坚韧轻巧的特点,是国际市场上的名贵裘皮之一,也是本省重要出口商品。分红狐皮和沙狐皮,红狐皮毛色红亮,色泽艳丽华贵,是狐皮上品。猎捕狐狸,一般在入冬至立春之间,此时的狐皮绒多毛稠,色泽好。·猾子皮
山羊羔的毛皮。珍贵裘皮原料。按皮张大小分为三种:(1)小毛猾子皮;(2)流胎猾子皮,即临产前1个月流产羔的皮,花纹很漂亮,但毛稀皮板薄,不甚坚实,可制作妇女翻毛皮衣,很名贵,为出口商品;(3)大毛猾子皮,毛较粗,绒较薄,花纹紧密,成片花,有光泽。猾子皮按毛色可分为黑、白、花3种,以纯黑、纯白品质最佳。按生产季节,秋冬季生产的毛绒丰满、厚实,花弯卷曲,光泽好,皮板柔韧,质量最佳;春季生产的毛较软而稀疏,花弯卷曲不坚实,皮板薄,光泽差,质量次之;夏季生产的质量差。·昆仑彩石
用于雕刻艺术品和印章的材料。因产于青海昆仑山脉,故名。俗称“丹麻彩石”。近些年新发现的独特石料品种。呈结晶体色纹或瓣纹,由白、黄褐、红褐、紫、橙等各色相互组成波状条纹,局部微透明和半透明,色调淡雅柔和,其自然花纹奇特美观。用它雕刻的工艺器皿、镶嵌制品,花纹各有情趣,犹如各种物体、禽兽等隐藏其间。用它雕刻的彩石笔筒,1981年在全国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评比中获优秀奖;彩石花插,1981年在全国工艺品评比会上被评为优秀产品;彩石镶嵌台屏获1983年中国国际旅游会议旅游纪念品评比会表扬奖。·昆仑冻石
用于雕刻工艺品和印章的石料。产于昆仑山。石质脂润,品种繁多,色彩瑰丽,柔而易攻。分为两大类,石质莹洁者为叶腊玉,俗称冻石,民间叫昆仑软玉;另一类因石内含有雪花形纹样,呈白色,称都兰玉或雪花石。昆仑玉具滑腻感,有不透明、微透明及半透明多种,色泽有雪白、乳白、乳黄、褐、紫各色。尤以石质透明的水晶冻、色彩美丽的玛瑙冻、花纹精巧的脑纹冻,质量特佳。·马鬃尾
马颈部和尾巴上的长毛纤维。有纤维长、拉力强、耐磨耐湿,不易折断等特点。是纺织衣服衬布、制作丝竹乐器弓弦和毛刷的原料。为我省重要出口商品之一。青海马鬃尾生产潜力很大,可年产5000公斤。剪收鬃毛季节一般在3~4月份,剪长留短。白鬃毛比黑红色的价格高,76.2厘米以上的马鬃尾价格更高。·牛春
也称牛冲、牛鞭,公牛的外生殖器。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壮阳健肾作用,可烹调成滋补性美味菜肴。玉树州肉联厂生产的“雪山牌牛鞭干”已销往香港市场,深受欢迎。·牛尾
牛尾巴上的长毛。主要批牦尾,具有纤维坚韧、微弯曲、拉力强、条粗柔软、富有光泽等特点。是制假发、须髯、乐器弓弦和各种毛刷的上等原料。本省重要出口物资之一,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地位。白牛尾价值最高。生产季节为4~5月份,与抓绒、剪毛同时进行,选剪最长的尾毛。·祁连玉
地方名产。1984年,祁连县玉石经地矿部玉石研究室试雕后命名。是对祁连山、阿尔金山山脉加里东期基性,超基性岩形成的多种玉石的总称。按产地讲,有中坝玉(乐都)、丹麻玉(湟中)、柴达木玉(海西)等。按矿物成份、颜色变化分,以蛇纹石为主的称蛇纹玉,多呈暗绿、墨绿色,质地细腻,硬度较小;以闪透石、淡斜绿泥石为主组成的为软玉;以钙铝榴石、透辉石、斜长石等为主组成的有密玉、翠玉、白玉等。祁连玉呈各种绿色,有浅绿、翠绿、墨绿、白色及过滤色,结构致密、细微、色泽鲜丽、柔和,硬度4~7度,有较高的工艺欣赏和经济价值。其雕制品细腻、滋润,具半透明感。产地分布广泛,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很有开发利用前景。·青海长毛绒
又称“海虎绒”。一种布面起毛,状似裘皮的立绒毛织物。正面有密集的毛纤维均匀覆盖,因而有良好的保暖性。青海长毛绒以西宁毛为原料,优点是绒面丰满,毛丛挺立,质地厚实,富有弹性,手感滑爽,色谱齐全,所做服装防寒保暖,轻巧柔软,美观大方。青海“黑天鹅”牌5082长毛绒质地优良,1963年开始生产,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获国家银质奖章。在“黑天鹅”牌5082长毛绒的基础上,有“红狐”牌双面立绒毯(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派克长毛绒、银枪长毛绒及印花仿兽皮花纹绒等新产品。印花仿兽皮花纹绒花形美观,富有动物绒毛的光泽和真实感,适合制作各种动物玩具,形象栩栩如生,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欢迎。·青盐
本省对地产石盐的俗称。又称“湖盐”、“岩盐”。矿物名。化学成分为氯化钠,往往混有粘土以及钙、镁氯化物等。等轴晶系,晶形呈立方体,集合体呈疏松或致密粒状。纯净者无色透明或白色,含有杂质的则呈灰、黄、红或黑褐色。玻璃光泽;硬度2.5 ;比重2.1~2.2;味咸。青海素有“盐的世界”之称,其中驰名中外的察尔汗石盐矿,石盐储量430亿吨,钾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7%,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并供食用。氯化纳含量达96%以上,具有盐香味纯的特点。按其颜色有青盐、白盐、红盐和黑盐之分,论形状有珍珠盐、玻璃盐、珊瑚盐、水晶盐、雪花盐、粉条盐、蘑菇盐、钟乳盐、宝塔盐等。青盐还可人工造型,人民大会堂青海厅朱德题词挂屏、天安门等工艺品,就是用青盐中的晶体盐雕刻而成。·青油
又称菜籽油、菜油。本省对菜籽油的俗称。由油菜籽(含油量35~48%)榨得半干性油。主要为芥酸、油酸和亚油酸的甘油酯,用作食用油、润滑油等。本省所产以白菜型和甘兰型两大类油菜籽为原料,经加工精炼,可以脱色,透明度高,气味醇香,滋味可口,质量较好,居全国食用油出口量第二位。作烹调用油,能使菜肴增加香味,诱人食欲;作糕点油料,不仅可使产品香酥,而且独具风味。青海民间用其制作的“浇油饼”,特别可口,是款待宾客的美馔。·秋板皮
立秋至立冬前宰杀藏绵羊所剥取的毛皮,也称“秋茬皮”。是本省常见的制裘用皮,毛长短适宜,皮板较厚壮轻巧,质量好,保暖性强。 ·山羊板皮
春末至10月底所产山羊皮,制革原料。我省产山羊板皮具有细密、坚实、柔韧、弹性强等特点,经过染色,可制皮衣、皮夹克、皮鞋、皮箱包等。主要产于海西州及东部农业区。·山羊绒
山羊的细绒毛。纤维细而柔软,高级毛纺织品原料,纺织的细绒线和高级呢料,细密轻暖,著名的“开司米”就是山羊绒纺织而成。山羊产绒的季节性很强,在每年4~5月份。为防止山羊绒自然脱落,一般在羊绒顶起时随即抓绒。抓绒时宜先抓脊背部,然后两肋,最后再抓腹、头、腿部,按此程序抓取的绒品质高。山羊 绒分为白绒、青绒、紫绒3种,以白绒的价值最高。·水貂皮
珍贵毛皮兽水貂的毛皮。被毛细密,柔软光滑,有光泽,皮板结实耐用而又轻巧,既美观又保温,是国际裘皮市场的重要商品。水貂原为野生,为了获得它的珍贵毛皮,现已人工广泛饲养。青海从60年代开始建立水貂场,人工饲养水貂。·驼毛
也称骆驼毛,是高级毛纤维,纺织高级毛织品的原料。保暖性好,轻巧,洗涤后仍保持蓬松状态。生产季节在5~6月份,骆驼开始脱换毛绒时,拔下或剪下的毛为活毛,是驼毛中的上品。青海骆驼主要分布柴达木盆地的乌兰、都兰、格尔木等县市,海南州的共和、贵南、兴海等县也有少量骆驼,为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群众所牧养。·驼绒
骆驼毛经加工剔除粗毛后为驼绒。驼绒是无髓毛,弯曲明显而不规则,颜色浅,手感光滑,弹性和拉力较好,可与细羊毛混纺高级毛织品。每年5~6月份骆驼开始脱换毛绒时,即行拔下或剪下,并将毛与绒分开包装、分级。头等绒纤维细长,色泽光亮,呈杏黄色、棕红色、银灰色、白色。·西宁大白毛
又称西宁毛,藏羊毛。青藏高原土著品种藏系绵羊所产白色羊毛。历史上藏羊毛多通过西宁作为集散地销往国内外,故名,由于毛色纯白,又称“西宁大白毛”。藏羊是优良粗毛羊种之一,分为牧业区牧放的草地型和农业区饲养的山谷型。草地型藏羊毛的毛丛由细绒毛、两型毛和细刚毛组成,多属毛辫结构,毛辫长20厘米左右。纤维长,毛色纯白,有光泽,织密性强,弹性好,拉力大,耐酸、耐碱性较强,是世界粗毛型中品质最优良的地毯毛之一。“西宁毛”资源丰富,产地广阔。1985年国际市场出现“西宁毛”称誉。因它是制造地毯的优质毛,国际市场上也有称为“地毯毛”的。·羊蹄筋
又称羊筋,是羊小腿部的韧带。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后,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羊筋分前筋(前小腿的筋)、后筋(后小腿的筋)。后筋比前筋长,质量较高。羊筋是胶质组织,与海参、鱼翅相比价廉味美,是烹制筵席佳肴的重要原料。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种很多,是青海回、汉族筵席上常见的地方风味菜肴。·珍珠盐
青海特产。产于柴达木盆地的达布逊湖岛上。其形状如同乳白色的珍珠,晶体颗粒大小不等,形态奇特,极为罕见,多作为标本陈列。·中坝玉
玉石品种。用于雕刻艺术品和印章的材料。产于本省乐都县中坝沟,又名胡郎沟,蒙古语意为红土。分为“河坝玉”和“中坝石”两种。河坝玉具有红、绿、蓝、黄色层,系由各种不同元素的矿石积压形成,色彩瑰丽,但因硬度不均且脆,不宜于雕刻而宜于做镶嵌装饰之用。中坝石质地细致,色泽光洁,软硬适中,有冰糖玉、绿玉、珠砂玉、墨绿玉、绿软玉等,可用做装饰建筑,制作石雕工艺品,品质为上乘。用其雕刻的工艺品,如龙凤酒具、透雕仿古薰炉、仿塔尔寺砖雕以及各式印章料等产品,远销天津、深圳等地,深获旅游者好评,最大的采玉场为古城村水叉沟。·紫羔皮筒子
地方传统名产。紫羔皮经过鞣制、缝制为皮筒子,称紫羔皮筒子。每件筒子需羔皮30余张。再配以丝绸面料的面子和挂里,制成皮袍或裘皮大衣。其优点是:被毛柔软,花纹细密,卷曲美丽,色泽黑艳,皮板轻软,美观大方,保暖性好、经久耐穿。这种皮筒子是馈赠亲友的上品。旧时,西宁皮货业手工作坊及皮货商号100多户,较出名的为杨忠福(字号忠兴福)、米木沙(字号福兴隆)、沈临瀚(字号隆泰兴),主要销往包头、北平、天津、武汉、上海及云贵等地。 风味小吃
·酸奶
这里所说的酸奶,不是我们常喝的那种工厂加工出来的,而是当地回族人民自己加工自制的酸奶,是盛在小碗中,并在碗口盖上一块小玻璃,然后回族人民自己摆在街头上卖的那种。这种自制酸奶味道绝对正宗、口味绝对赛过其它所以品牌的酸奶。·甜醅
制法: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什锦人参果
用青海牧区特有的蕨麻(人参果)为主料,并配以青梅、京糕、薏米、莲子、核桃仁、葡萄干、冰糖等料制作而成的甜味菜肴。制作方法如下:先将人参果洗净褪皮,和莲子(去心)。薏米一起上笼蒸熟。葡萄干也洗净略蒸。把青梅、京糕切成小丁,后用水化开冰糖,滤除杂质,放入已蒸熟的人参果里和青梅、京糕、薏米、莲子、核桃仁、葡萄干等,烧开后略加团粉勾芡,即可装汤盆上桌。·发菜蒸蛋
青海高原盛产发菜。发菜细如丝,柔如棉。此菜是西宁的特色名菜。制作方法:先将鸡蛋清和鸡蛋黄分离,搅均蛋清,加入盐、姜、花椒粉等佐料,作为衬底;后在蛋清上面放发菜,上笼蒸片刻,待蛋白和发菜初凝成形,再倒入搅均的蛋黄蒸至熟透为止;取出,切成方块或菱形,反过来码入盘中,浇上内含木耳、黄花、笋片、香菜末、团粉少许的鸡汤或肉汤,滴几滴香油即可上桌。·焜锅馍
青海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们的面食品。焜锅馍,其制法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籽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面团,揉成和焜锅大小相似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然后将焜锅埋入用麦草为燃料的炉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烙出的馍馍,外脆内软,香气扑鼻。·尕面片
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这种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尕面片,又叫面片子。将揉好的软面先切成粗条,叫“面基基”。然后用潮毛巾盖上片刻(此时称“回面”)。“回”好后,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断,每个大约手指宽,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由于面片小,故叫“尕面片”。·拉条
又叫拉面,是青海人民的一种传统地方风味食品。拉条和面片的制作方法大体相似。不过,拉条的面团要多揉,且稍软一些,待面醒后才能拉。拉条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扁形的,又叫“兰叶”;一种是圆形的,又叫“鸡肠子”。·酿皮
青海地方风味浓厚的传统小吃。其制作方法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量的碱面,用温水调成硬性的面团,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再放到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去淀粉,直到面团成蜂窝状的软胶样时为止。这软胶样的面团煮熟后称作面筋。剩下的面糊待水沉淀后,倒出浮水,将沉淀面糊舀在铺有棉布的蒸笼中蒸熟,取出,吃时须切成长条,缀以面筋数片,浇拌上调料即可。·馓子
一种油炸面食。青海回族和撒拉族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馓子是用头罗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 炒 面 片:在面片已下锅的同时 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条、木耳,待面片开锅,即用漏勺捞出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锅食用。·烩面片
先将肉片、豆腐片、新鲜蔬莱,如;红辣椒片等在锅中煸炒,放上羊肉汤,加盐、味精、酱油、姜末、胡椒粉等入味,再加进黄花、木耳烧沸,略勾芡汁,撒上蒜苗丝待用。再将面片煮熟,用漏勺捞在碗中,舀上烹调好的烩菜即可食用。·狗浇尿
又称狗浇尿油饼。本地较流行的一种面食。用青油煎的薄饼。有只加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将小麦面和好揉匀、港开,撒上香豆粉,浇少许青油抹匀,卷成长卷。再顺面卷方向探成螺丝状,切成小段,逐个压平微薄。在烧热的烙馍锅中倒上约半两青油,将饼放进,沿锅边浇上一圈青油,并不停转动薄饼,使其人色均匀。待饼上了火色,立即翻过来,再沿锅边浇一圈青油,并不断转动饼子,煎熟即可食用。50年代以前,当地居民厨房灶台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壶盛放青油,烙饼时,用小油壶沿锅边浇油的动作,犹如狗在墙根撒尿的姿势,故称“狗浇尿”。·蜂尔里脊
做法:将里脊肉剔除筋膜,剁碎,加精盐、姜末、椒粉少许,调制成丸子。以蛋加水粉搅匀成糊,涂在丸子上,然后在熟油中炸成金黄色,出锅浇上芡汁,装盘上席。其色泽金黄,外酥里嫩,甜酸可口。·手抓羊肉
吃肉时,或用手抓、撕、食,或用藏刀割食,故名。一般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待水开锅,捞出即食。肉赤膘白,肥而不腻,油润肉酥,质嫩滑软,十分可口。一般到藏家,主人先将羊尾巴给客人,然后他人才能手抓。又有“女婿吃羊脖子”的习俗。·烤羊肉
做法:将羊肉切成小片,串穿于铁扦上,放特制的长方形烤炉焙烤。然后在羊肉上抹上酱油、精盐、姜粉、辣面、椒粉等佐料,并翻动铁扦。其肉嫩味香,营养丰富。 羊杂碎:指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肝、肺、肠、胃、蹄等切片,舀原汤汁,加调料,即成。杂碎柔、嫩、烂、脆,汤香味浓。青海最有名气的“羊杂碎”要数里离市区25华里处的大通后子河杂碎馆。·爆焖羊羔肉
高原一绝。吃羊羔肉一般是有渐近线的,只有春秋产羔时期才能品尝到。做法:将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宰杀剥皮、洗净切成3~6厘米的方块,入油锅爆炒,待皮肉淡黄时加入面酱、辣面、姜粉、椒粉、精盐等,再反复炒至肉块呈红色时,加适量凉水,封锅慢煨,水干肉烂即成。其肉细嫩,辣酥爽口,色泽暗红,芳香柔软。·糌粑
藏族小吃。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这与我国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只到能捏成团为止, 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粑",送嘴而食。也有一种吃法是烧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做"土巴"。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青稞酒
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节日必备之钦料。青稞洒的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煮熟,待湿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便成青稞酒。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到藏族家作客,习惯请你喝酒是倒满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满;一直要渴三口,最后满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奶品
奶制品最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两种。酸奶子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酸奶子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比玛"。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样,好吃又富有营养。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钦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水乳交融,再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可喝的酥油茶了。酥油茶因为有酥油,所以能产生很大的热量,喝后可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钦料。酥油茶里茶汁也很浓,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风干肉
藏族喜欢吃风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着感到有点怕,也觉得不太卫生。其实,风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来,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鲜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后拿下来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鲜美的。1949年后青海省主要领导人
·省委书记
扎西旺徐 谢热坚赞 张仲良 高峰 高峰 王昭 杨植霖 刘贤权 谭启龙 梁步庭 赵海峰 尹克升 田成平 白恩培(1999年6月-2001年10月) 苏荣(2001年10月-2003年8月) 赵乐际(2003年8月-2007年3月) 强卫(2007年3月-) (截止至2010年3月)·省长
扎西旺徐 赵寿山 张仲良 孙作宾 孙君一 袁任远 王昭 刘贤权 谭启龙 张国声 黄静波 宋瑞祥 金基鹏 田成平 白恩培(1997年4月-1999年8月) 赵乐际(1999年8月-2003年10月) 杨传堂(2003年10月-2004年12月) 宋秀岩(2004年12月-2010年1月) 骆惠宁(2010年1月-) (截止至2010年1月)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