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爱 发布于 2022-10-08 10:13:51
- 分类:互联网百科
鸟类(鸟纲)。黑长尾雉为宝岛奇鸟。别名帝雉,属于雉科。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针叶林、疏林峭崖间。主要取食野草莓、蕨类等绿色植物,兼食昆虫。3~5月间繁殖,筑巢于密林地面上或树干上,以干树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乳白色。产于台湾中部及东部。为台湾省特产鸟类。 黑长尾雉 黑长尾雉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亚科: 雉亚科 Phasianinae 属: 长尾雉属 Syrmaticus 种: 黑长尾雉 生物特征
黑长尾雉,也称“帝雉”,雄鸟全身蓝黑色带有光泽,背部以下有蓝色羽缘,翅膀有白色翼带,次级飞羽末端,白色尾羽长且有白色横纹。胸、腹部的蓝色覆羽,在光线下呈现宝蓝色的鱼鳞状斑纹。眼部四周裸露的皮肤为血红色。雄鸟的身长72-87㎝,尾长52-60㎝。雌鸟较雄鸟体型小。全身为橄榄褐色带有浅色纵斑,头到颈部暗橄榄绿褐色,眼部四周裸露的皮肤为暗红色,背部覆羽的羽轴为黄白色或白色,且有黑斑及暗褐色虫蠹斑。飞羽棕黑色有橙褐色横斑尾羽短呈栗色且有黑斑。胸、腹部羽毛褐色有黑斑或白色箭头型斑纹。雌鸟的身长46-52㎝,尾长17-21㎝。虹膜红褐色或淡褐色,嘴角褐色;腿、脚绿褐色。 告警时wok,wok,wok地高叫。繁殖季节雄鸟发出尖厉哨音。生活习性
宝岛奇鸟黑长尾雉 黑长尾雉栖息于海拔1700一3800米的原始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常单独活动。白天多活动在森林茂密、林下灌木发达而又不甚密集的林中地上,早晨和下午活动较频繁。中午活动较少,或休息,或沙浴,晚上独栖于树上。上树时常从低枝逐级往上跳跃。性情机警,遇到危险立刻逃进密林深处或往下坡急飞。活动区域较为固定。常沿固定路线活动。活动时一般悄然无声,偶尔发出“咕,咕,咕,咕”的声音。 黑长尾雉为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啄食植物的叶、根、茎、花、果实和种子,也吃蚂蚁、蚯蚓、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觅食活动主要在地面,常常边走边觅食,并不时左右观察,甚为警觉,所食植物种类主要有清饭藤、长梗紫麻、玉山悬钩子、水麻、虎杖、五节芒、赤杨、车前草、早熟禾、台湾泽兰等。地理分布
黑长尾雉为台湾的特有种。产于台湾中部及东部。为中国台湾省特产鸟类。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为罕见留鸟,见于海拔1800~3000 米的台湾中部山区。生长繁殖
黑长尾雉繁殖期为3一7月。3月初即开始配对。多为一雄一雌的单配制,偶见一雄二雌的现象。求偶期间雄鸟之间常发生殴斗。营巢于林下草丛中,极为隐蔽。巢甚简陋,主要由雌鸟在地上挖掘一浅坑,内垫以枯细草茎、草叶和羽毛即成。每窝产卵3—10枚,卵呈乳白色,微具褐色细斑。卵呈椭圆形。长径5.4~5.9厘米,短径3.8~4.9厘米。通常间隔3~4天产1枚卵。傍晚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期26~28天,孵卵全由雌鸟承担。 初生的雏鸟额羽杂黄色,头顶、后颈和上体棕褐色,腰的两侧各有一条浅棕白色的纵纹,翅和尾浅棕红色,下体浅黄灰色,胁后有一条向下的黑棕色纵纹。种群现状
台湾省特产鸟类-黑长尾雉 黑长尾雉因其艳丽的羽色而面临强大的猎捕压力,并在1966年名列红皮书,为世界濒临绝种的鸟类,近年来则在野生动物保育法及国家公园的保护下,族群数量稳定,并于近年脱离濒危动物之列。由于黑长尾雉对于台湾的赏鸟人而言具有极特别的意义,因此被中华民国野鸟学会选为会鸟,成为台湾野鸟的代表。 黑长尾雉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由于台湾东西横贯的公路完成,又开辟一条直抵玉山的公路,这种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正将濒临绝灭的黑长尾雉逼到死角。致危因素
1、过度捕猎:乱捕滥猎是主要致危因素。人们在高山区活动机会的增多,同时也增加了对黑长尾雉的狩猎压力。 2、天敌动物:黄喉貂等天敌对其伤害颇大。 3、栖息地破坏:70年代初由于东西横贯公路的完成,高山产业道路的开辟,采矿、伐林、垦殖、畜牧、筑坝、发电等活动,不仅使中低海拔山区之原始风貌改观,还促使许多平地人迁往高山定居,并有往2000m以上砍伐云杉、冷杉等针叶林的趋势。这些针叶林的砍伐,将使黑长尾雉原本面积不大的栖息地更为缩小。 保护措施
列入濒危名录: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保护措施建议
1、就地保护,在它们的原产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它们在自然状态下休养生息,恢复发展。 2、迁地保护,通过人工驯养和繁殖,扩大濒危雉类的种群数量,保存濒危物种的基因,形成人工种源。在适宜的条件下,将人工繁殖群体释放到该物种的原分布区内,使之重新适应野外环境并存活下来的再引入工作,是恢复和扩大濒危物种的野外自然种群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严格控制滥捕乱猎和市场交易也是保护濒危雉类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对当地居民进行素质教育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也能收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热门信息